l

温暖的巢穴,作者:维托斯·德吕舍尔

得到 |
117
| |
关于作者
维托斯·德吕舍尔,当代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他曾在几十年间,对六大洲许多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考察,写出了30多部动物行为学著作,拍摄了大量动物题材的节目,由此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动物题材科普作家。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作者用最前沿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动物在繁殖、养育、母性本能等方面的法则,借此启发人们对现代医学中实行计划分娩、分娩后母婴隔离等行为的反思,引起人们重视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充满爱的感情氛围。
作者认为,动物是人类认识自身不可缺少的镜子,动物界遵循的很多发展机制同样作用于人类。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动物行为,了解自然的力量,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核心内容
在分娩这个关键阶段,母子之间建立的感情维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只有母亲热爱自己的孩子,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如果在婴幼儿时代,孩子没有体验到被爱的幸福,他就无法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别人,而当他们为人父母时,也就无法把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代代下去,整个世界将变得冷漠无情,这将是人类的不幸。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母爱是怎么产生的
研究者发现,很多雌性动物都在分娩后表现出了母性行为,比如把刚出生的幼崽亲密地带在身边,温柔地舔舐它的身体,给它喂奶,为它保暖,不惜一切地保护孩子等等。这是因为分娩催发了雌性动物身上的母爱,让它们的照料欲望得到了充分觉醒。
1972年,用注射激素的方法来催发动物母性行为的研究有了突破。两位美国教授把从刚产仔的雌性老鼠身上抽的血,注射到一只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雌性老鼠身上,结果在十几个小时后催发了这只雌鼠的母性行为。只是,只有在雌性老鼠生产前后24小时内抽的血才有效。
这个实验证实,在动物母亲全身心投入的分娩时段产生某些激素激发了母爱。只要母爱被激发起来就控制不住,即使激素消失,母亲还会拼命地关怀和照顾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丢失或死去,母爱还会转移到其它替代的孩子身上。只是,激素唤醒母爱的作用过程到现在还是个谜,需要继续探索。
母子之间情感建立的关键时刻也在分娩阶段。由于动物母亲没有天生的对孩子长相或形体的认知,它们根本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在分娩后,动物母亲会本能地通过某种证明信号来锁定一种东西当做自己的孩子,把母爱落到实处。这个信号可能是一种声音,也可能是特定的视觉、嗅觉或者触觉信息。
动物母亲要和幼崽建立牢固的母子感情,是有时效的。一些哺乳动物,比如山羊、狮子、大象、海豹或者老鼠等,如果把它们和刚生下的幼崽立即分开1到2小时,然后再还给它们,这些动物就再也不能对孩子产生爱意。
自然赋予动物“母爱”这种天性,同样发生在人类身上。研究者实验证明,分娩后和孩子密切接触,可以让母亲的情感从生产前拒绝、憎恨孩子,转变为生产后对孩子无尽的爱。
二、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是怎么建立的
关于这一问题,“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康拉德·洛伦茨教授提出“印记”理论。他发现,一些动物在出生后有一段极为短暂的时间,这期间的经历,会给动物留下一生都无法磨灭的印象。比如,寒鸦会把出生后给自己喂食的那个形象当成将来的性伴侣或者配偶的外形,这个时段被叫做“性伴侣印记敏感期”,这个敏感期过去后,雏鸟开始进入“父母印记敏感期”,对父母的爱才在雏鸟身上苏醒。
总体来说,动物幼崽建立对母亲的早期感情维系,虽然时间短暂,但非常牢固,会成为它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能够决定命运。
过去有很多人认为,对人类来说,新生儿在最初几周甚至几个月都没有感受外界刺激的能力,也不会思考,只会依靠条件反射吃奶,这种观点害人不浅。新生儿并不是一无所知,和动物一样,他们一出生就做好了接受许多信息的准备。人类应该反思现代医学中对新生儿施加的一些“极度野蛮”行为对新生儿造成的伤害,比如拍打屁股刺激婴儿呼吸、婴儿出生后实行母子隔离等等。
大量的研究证实,新生儿天生就渴望母亲温柔的触摸、身体的温度、心脏跳动的声响,这种母子之间身体的亲密接触会给他们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这种接触甚至还会影响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各种关键行为,比如建立社交关系的能力,融入群体的能力,以及在害怕和攻击之间平衡的能力等等。
作者建议,应该重视分娩后实行“母婴同室”的做法,要保证在婴儿出生阶段,母子之间有足够的亲密接触。动物隔离母亲的痛苦可能无关紧要,但人类的后果就更加深刻。因为如果人类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天就被剥离了安全感和被爱护的期待,那就会埋下非理性和仇恨的种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爆发。
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可以被替代吗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教授在恒河猴身上做过一个“替代母亲模型实验”。他给幼猴做了两个母亲模型,一个是铁丝母亲,一个是绒布母亲。实验证明,只有在身体接触中让幼猴感到舒适的绒布母亲能够给予幼猴安全感。而且,对母亲的感情需求已经超过了对食物的需求。
哈洛教授还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真实的母亲不可替代。如果在幼年成长时期完全缺乏母爱,培育出的孩子只会是一个不幸的,彻彻底底在恐惧和攻击性中无法自拔、威胁社会的精神怪胎。唯一能让这些极端行为协调一致的力量,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在出生阶段得到的安全感。
人类遵循和动物相似的法则。有研究者对福利院6个月到3岁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经过盛怒和恐惧这些强烈的情感震荡后,会开始以一种新的模式建立社会关系,而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没有任何人能让他们热爱和追求。儿童心理学家用“神经功能颓废”这种精神病的一些症状来描述他们的行为。比如,他们通常会用尖锐的言辞,甚至攻击性的态度来否定别人的立场;总感觉自己受到了亏待,容易心灰意冷,消极被动,常常用酒精、毒品来麻痹自己;他们还缺乏自制力和抵抗力,容易染上偷盗、抢劫这些恶习,甚至会丧失良知;他们也没有能力热爱别人,不能和其他人建立感情。孩子觉得自己得到的爱越少,这些症状表现得越厉害,越容易恶化为刑事犯罪,甚至让他们成为恐怖分子。
儿童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未来是不是会发展为罪犯,他们的预测准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美国著名的犯罪学家、哈佛大学的格卢克教授夫妇曾经带领30多名专家,花了40多年,在无数次的实践中验证了这种预测。他们对监狱中的500名年轻犯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在他们父母身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犯罪诱因,就是孩子和母亲之间缺乏亲密的感情。格卢克预测的价值在于提醒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人,要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感情,斩断这种可怕命运的源头。
金句
1. 在分娩这个关键阶段,母子之间建立的感情维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2. 只有母亲热爱自己的孩子,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如果在婴幼儿时代,孩子没有体验到被爱的幸福,那他就无法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别人。当他们为人父母时,也无法把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整个世界将变得冷漠无情。
3. 母亲对孩子的爱和陪伴,是任何替代母亲或者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无法代替的。只有自然的母子感情维系才是孩子心灵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
4. 新生儿天生就渴望母亲温柔的触摸、身体的温度、心脏跳动的声响,这种母子之间身体的亲密接触会给他们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5.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天就被剥离了安全感和被爱护的期待,那就会埋下非理性和仇恨的种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爆发。
撰稿:宋宋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