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九讲,作者:牟宗三
关于作者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当代新儒家的集大成者。他师承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被熊先生称为北大哲学系“唯一可造之人”。牟宗三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复兴和更新,为延续中国文化血脉、恢复中国人文传统奔走呼号。他的学术研究让中国知识界“发现”了新儒家,也发现了新儒家的思考价值。
关于本书
本书是牟宗三先生1978年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进行的课程讲座合集,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儒家、道家的性格、诸子百家以及魏晋玄学、佛教哲理、宋明儒学等诸多课题。牟宗三学贯中西,非常善于阐发儒家义理,也十分擅长将西方哲学的概念与中国哲学做对比分析,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特质、内涵与前景的读者,本书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核心内容
中国哲学开始于尧舜禹汤的圣王传统,关注生命和道德的学问,诸子百家是为了应对周朝文化的疲弊而产生的各种思想流派。儒家肯定周文而提出了仁的观念;道家则否定周文,提出无为;佛教“缘起性空”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是不可理解的。中国哲学的纵贯系统中,儒家是最彻底的纵贯系统,是纵贯纵讲,而佛教和道家都属于纵贯横讲。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是从尧舜禹汤的圣王传统发展而来的德性的学问,它的主要课题是生命,是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的。古代部落社会的氏族的领袖是天命这个观念的由来,得到统治权,就是得到了天命。人民听不听你,人民怎么看你,才是天命的关键。于是,出现了德性的观念,有德性的领袖才有天命。德性和天命关系到的是我们的内在生命,因此说中国文化是关心生命的,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这和西方哲学不同。
中国哲学将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它旨在启发人的良知。由于中国哲学向内的传统,也因此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
二、儒释道三家的性格特点
1. 诸子百家的由来
诸子和百家有个分别,诸子指的是思想家、哲学家。百家是指《周礼》里面那些具有专门知识的“官”和“官”下面的人。古代的知识都集中在官府专家手中,这些掌管知识的人在古代叫做“王官”,百家就是指王官里管事的专家。在班固的《汉书》里有句“诸子出于王官”,也就是说,像孔子这样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也是有线索可寻的,这个线索就是王官。所以,诸子出于王官,意思就是哲学家是来自于这些王官的,也可以说诸子和百家是有紧密联系的。
2. 儒释道三家的性格特点
(1)儒家
牟宗三认为,诸子百家都是针对周文疲弊而产生的。孔子采取的态度是肯定周文,他认为社会是需要制度、礼仪来规范的。孔子认为这一套周文它本身没有问题,周文之所以失效,是因为那些贵族生命腐败堕落,不能实践和承担这套礼乐。儒家的态度是要把周文生命化,为此,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仁的品德,那么你制作礼乐有什么用呢?可见礼乐要有真实的意义,要有价值,你就必须要有真的生命,而真的生命就在于这个“仁”字。仁是一个内心的标准,不是科学的定义,仁是要我们培养如何让我们的心不麻木,不要没有感觉。
(2)道家
针对周文疲弊,道家的态度是否定周文。道家把周文看做是虚文,是形式主义,道家背后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自由。老子并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是道,道家说“道”是从“无”入手的。老子说的无,不等于什么都没有,老子的无是从“无为”而来的。老子反对“有为”,老子认为有为就是造作,就是不自然,就是虚伪。所谓的无为不是你什么都不做,不动,而是一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就是自由自在。道家的自然是去掉了虚伪和造作的精神独立的超越境界,只有“无为”才能接近自然,接近“道”。道家的“生”本身也是一种“无为”,是指不去规定、限制、束缚它,而让它顺着本性自己生长。老子从“无为”这个观念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炼出了“无”这个概念,“无”是一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是一个人生的问题,而不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3)佛教
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兴起,佛教的“缘起性空”的观念认为世界本质是空的,也就是说,因果变化的世界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不可理解,所以佛教认为世界是“如幻如化”的,生命是“如幻如化”,佛教以“空”来看因果律,是要说明世界不可理解。西方哲学是“为实有而奋斗”,佛教则是“为去掉实有而奋斗”。传统佛教认为科学知识是一种执着,但牟宗三认为科学知识的存在是因为众生需要,而佛普渡众生也需要借由科学知识的帮助,因此佛法和科学知识并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
三、中国哲学的纵贯系统
牟宗三认为,儒释道三家都指向终极形态层次的问题,因此都属于纵贯系统的哲学。其中儒家是最彻底的纵贯系统,因为它肯定了道德的创造性,肯定了“仁”和“性”的超越原则,道家和佛教则是纵贯横讲。道家肯定了道,却将道的创造转化为消极的“不生之生”的境界形态,开出了艺术的境界、观照的境界;佛教不肯定道和性,佛教将终极的追求转化为佛性和法身,佛性和法身无法创造万法,而只能保住万法。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指向之处是同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并列的异同,这就是牟宗三提出的中国哲学的纵贯系统。
金句
1. 中国人一开始关心的就是人,而不是物,不是上帝。或者说,中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
2. 中国的哲学是向内的,它以生命为对象,主要在于如何调节我们的生命,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
3. 仁是一个内心的标准,不是科学的定义,孔子从你心安不安来说仁的观念,是要我们培养如何让我们的心不麻木,不要没有感觉。
4. 道家的自然是去掉了虚伪和造作的精神独立的超越境界,只有“无为”,才能接近自然,接近“道”。
5. 佛教的“缘起性空”是由“空”来看因果律,正是要说明世界不可理解。
6. 西方哲学是“为实有而奋斗”,佛教则是“为去掉实有而奋斗”。
撰稿:周萌
脑图:刘艳
转述:顾一菲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当代新儒家的集大成者。他师承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被熊先生称为北大哲学系“唯一可造之人”。牟宗三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复兴和更新,为延续中国文化血脉、恢复中国人文传统奔走呼号。他的学术研究让中国知识界“发现”了新儒家,也发现了新儒家的思考价值。
关于本书
本书是牟宗三先生1978年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进行的课程讲座合集,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儒家、道家的性格、诸子百家以及魏晋玄学、佛教哲理、宋明儒学等诸多课题。牟宗三学贯中西,非常善于阐发儒家义理,也十分擅长将西方哲学的概念与中国哲学做对比分析,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特质、内涵与前景的读者,本书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核心内容
中国哲学开始于尧舜禹汤的圣王传统,关注生命和道德的学问,诸子百家是为了应对周朝文化的疲弊而产生的各种思想流派。儒家肯定周文而提出了仁的观念;道家则否定周文,提出无为;佛教“缘起性空”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是不可理解的。中国哲学的纵贯系统中,儒家是最彻底的纵贯系统,是纵贯纵讲,而佛教和道家都属于纵贯横讲。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是从尧舜禹汤的圣王传统发展而来的德性的学问,它的主要课题是生命,是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的。古代部落社会的氏族的领袖是天命这个观念的由来,得到统治权,就是得到了天命。人民听不听你,人民怎么看你,才是天命的关键。于是,出现了德性的观念,有德性的领袖才有天命。德性和天命关系到的是我们的内在生命,因此说中国文化是关心生命的,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这和西方哲学不同。
中国哲学将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它旨在启发人的良知。由于中国哲学向内的传统,也因此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
二、儒释道三家的性格特点
1. 诸子百家的由来
诸子和百家有个分别,诸子指的是思想家、哲学家。百家是指《周礼》里面那些具有专门知识的“官”和“官”下面的人。古代的知识都集中在官府专家手中,这些掌管知识的人在古代叫做“王官”,百家就是指王官里管事的专家。在班固的《汉书》里有句“诸子出于王官”,也就是说,像孔子这样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也是有线索可寻的,这个线索就是王官。所以,诸子出于王官,意思就是哲学家是来自于这些王官的,也可以说诸子和百家是有紧密联系的。
2. 儒释道三家的性格特点
(1)儒家
牟宗三认为,诸子百家都是针对周文疲弊而产生的。孔子采取的态度是肯定周文,他认为社会是需要制度、礼仪来规范的。孔子认为这一套周文它本身没有问题,周文之所以失效,是因为那些贵族生命腐败堕落,不能实践和承担这套礼乐。儒家的态度是要把周文生命化,为此,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仁的品德,那么你制作礼乐有什么用呢?可见礼乐要有真实的意义,要有价值,你就必须要有真的生命,而真的生命就在于这个“仁”字。仁是一个内心的标准,不是科学的定义,仁是要我们培养如何让我们的心不麻木,不要没有感觉。
(2)道家
针对周文疲弊,道家的态度是否定周文。道家把周文看做是虚文,是形式主义,道家背后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自由。老子并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是道,道家说“道”是从“无”入手的。老子说的无,不等于什么都没有,老子的无是从“无为”而来的。老子反对“有为”,老子认为有为就是造作,就是不自然,就是虚伪。所谓的无为不是你什么都不做,不动,而是一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就是自由自在。道家的自然是去掉了虚伪和造作的精神独立的超越境界,只有“无为”才能接近自然,接近“道”。道家的“生”本身也是一种“无为”,是指不去规定、限制、束缚它,而让它顺着本性自己生长。老子从“无为”这个观念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炼出了“无”这个概念,“无”是一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是一个人生的问题,而不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3)佛教
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兴起,佛教的“缘起性空”的观念认为世界本质是空的,也就是说,因果变化的世界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不可理解,所以佛教认为世界是“如幻如化”的,生命是“如幻如化”,佛教以“空”来看因果律,是要说明世界不可理解。西方哲学是“为实有而奋斗”,佛教则是“为去掉实有而奋斗”。传统佛教认为科学知识是一种执着,但牟宗三认为科学知识的存在是因为众生需要,而佛普渡众生也需要借由科学知识的帮助,因此佛法和科学知识并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
三、中国哲学的纵贯系统
牟宗三认为,儒释道三家都指向终极形态层次的问题,因此都属于纵贯系统的哲学。其中儒家是最彻底的纵贯系统,因为它肯定了道德的创造性,肯定了“仁”和“性”的超越原则,道家和佛教则是纵贯横讲。道家肯定了道,却将道的创造转化为消极的“不生之生”的境界形态,开出了艺术的境界、观照的境界;佛教不肯定道和性,佛教将终极的追求转化为佛性和法身,佛性和法身无法创造万法,而只能保住万法。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指向之处是同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并列的异同,这就是牟宗三提出的中国哲学的纵贯系统。
金句
1. 中国人一开始关心的就是人,而不是物,不是上帝。或者说,中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
2. 中国的哲学是向内的,它以生命为对象,主要在于如何调节我们的生命,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
3. 仁是一个内心的标准,不是科学的定义,孔子从你心安不安来说仁的观念,是要我们培养如何让我们的心不麻木,不要没有感觉。
4. 道家的自然是去掉了虚伪和造作的精神独立的超越境界,只有“无为”,才能接近自然,接近“道”。
5. 佛教的“缘起性空”是由“空”来看因果律,正是要说明世界不可理解。
6. 西方哲学是“为实有而奋斗”,佛教则是“为去掉实有而奋斗”。
撰稿:周萌
脑图:刘艳
转述:顾一菲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303
- 230
热门内容
- 303
- 230
- 212
- 163
- 161
- 153
- 148
- 143
- 140
- 138
阅读排行
- 51647
- 34731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22
- 9932
- 9204
- 8173
- 7557
- 7252
- 7205
- 7106
- 6684
- 6317
- 6276
- 6120
- 5796
- 5339
- 5049
- 4688
- 4340
- 4263
- 4198
- 4178
- 4174
- 4011
- 3930
- 3766
- 3697
- 3686
- 3671
- 3635
- 3628
- 3566
- 3511
- 3493
- 3172
- 3090
- 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