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
关于作者
在爱丽丝·门罗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阿特伍德这个名字堪称“加拿大文学”的代名词。她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诗人的身份正式踏入文学界,1969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以“进食”的隐喻象征女性在职业和婚姻生活中面临的无形压力,以及两性之间的权力差异。此后,她三度入围布克奖,最终在2000年以《盲刺客》拿下了这一奖项。阿特伍德在文学界的崛起也对应了“加拿大文学”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类别的过程,而她本人甚至帮助建立了“加拿大文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以“生存”作为加拿大文学的主旨。
关于本书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表于1985年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自问世以来,《使女的故事》已经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甚至演变为英语中一个常用的短语,用来指代对女性极尽压迫、尤其是强行控制女性生育自由的社会。
核心内容
《使女的故事》堪称2017年最“恰逢其时”的影视改编作品,围绕小说展开的各类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瞩目的警示寓言。与电视剧相比,小说的叙事更复杂,层次也更丰富多变,在传统的反乌托邦文学体系下,运用多种叙事声音的交叉和对抗,构筑出一幅荒诞的乱世图景。阿特伍德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指出当下社会中潜在的危险趋势,从而唤起读者的警惕。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使女的故事》再度成为现实
2017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诸多措施与小说中的情节产生共鸣,“《使女的故事》再度成为现实”也成了一句随处可见的口号,这本书随即登上了各国的畅销书榜单。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第一季首播后,立刻成为播出平台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剧集,并在同年的艾美奖上包揽五项分量最重的奖项。
二、“女性反乌托邦文学”与“悬测小说”
在西方,这部小说从未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作为“女性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甚至演变为英语中一个常用的短语,用来指代对女性极尽压迫、尤其是强行控制女性生育自由的社会。从体裁上来看,小说延续了我们熟悉的西方反乌托邦文学传统,同时,它也糅合了科幻小说的元素,不过阿特伍德更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悬测小说”。其本义是一个横跨科幻小说、幻想小说甚至恐怖小说的类别,而阿特伍德又赋予了这个名词特别的涵义,认为它是一种“没有虚构的火星人”的科幻小说,也就是说,“其中描写的一切都真的有可能发生”。
三、《使女的故事》的真实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内的保守派势力进驻白宫,从政府层面呼吁传统家庭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回归,女权主义者成了最不受当权者欢迎的对象之一。当时阿特伍德正身处西柏林,到访了东欧的几个铁幕国家,体会了那种自我小心防范、同时又被人监视的感觉;同时,成长自“二战”后的经历也让她知道,既有秩序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消失,“这种事不可能在这里发生”的断言并不可靠。她的写作信条是,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真实的对应。因此,在这本小说里,我们会看到集体处决、高压监视、焚书运动、蓄奴制、一夫多妻制的影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过了轻微的反转的真实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女性失去了对自己身体和生育权的控制,而这远比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未来更让观众不寒而栗。
四、电视剧与小说的差异
限于影视剧的篇幅和影像叙事的特质,原著中不少人物在第一季里没来得及出场,包括主人公在内的角色也多少做了更改。总体而言,小说的叙事更复杂,层次也更丰富多变,而主人公也一再提醒我们,她的讲述并不可靠,在反复的回忆、重述、引用和时间的作用下陷入层叠的叙事罗网,我们读到的是多种叙事声音的交叉和对抗,在一片名为“夜”的背景中产生回响,共同构成了主人公所处的世界。
五、《使女的故事》的现实意义
纵观当今的主流文学世界,利用文学这个载体去探索权力的问题,这样的写法似乎已经过时了,太多作家只对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兴趣。但阿特伍德从不避讳小说应该是一种探讨道德困境的方式。她认为自己的小说遵循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作家的任务就是让文学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当下社会中潜在的危险趋势,从而唤起读者的警惕。尽管《使女的故事》是20世纪80年代的产物,但它却是那种能够不断与现实产生共鸣的作品。正是因为这样,《使女的故事》才会在每一个女性权益遭到侵害的时代不断引发反响。在阿特伍德看来,一切领域的公共生活都存在着流动的、无形的对抗,对女性甚至对所有人都是如此,而写作就是她表述自我主张的方式。
金句
1. 在使女的世界里,没有干旱的红色沙漠,没有外星的殖民地,也没有来自异世界的独裁者垄断地球的一切自然资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过了轻微的反转的真实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女性失去了对自己身体和生育权的控制,而这远比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未来更让观众不寒而栗。
2. 小说采用了回旋曲一般的结构设置,不断回溯到以“夜”为主题的过去,读者仿佛也和主人公一样陷进一片凝滞沉重的黑暗,但它的叙事又是如此流畅、生动,渐次分明地勾勒出“过去”以及“过去的过去”之间的交错与重合。我们读到的是多种叙事声音的交叉和对抗,在这片“夜”的背景中产生回响,共同构成了奥芙弗雷德所处的世界。
3. 纵观当今的主流文学世界,利用文学这个载体去探索权力的问题,这样的写法似乎已经过时了,太多作家只对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兴趣。但阿特伍德从不避讳小说应该是一种探讨道德困境的方式。她认为自己的小说遵循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作家的任务就是让文学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当下社会中潜在的危险趋势,从而唤起读者的警惕。在阿特伍德看来,一切领域的公共生活都存在着流动的、无形的对抗,对女性甚至对所有人都是如此,而写作就是她表述自我主张的方式。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在爱丽丝·门罗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阿特伍德这个名字堪称“加拿大文学”的代名词。她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诗人的身份正式踏入文学界,1969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以“进食”的隐喻象征女性在职业和婚姻生活中面临的无形压力,以及两性之间的权力差异。此后,她三度入围布克奖,最终在2000年以《盲刺客》拿下了这一奖项。阿特伍德在文学界的崛起也对应了“加拿大文学”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类别的过程,而她本人甚至帮助建立了“加拿大文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以“生存”作为加拿大文学的主旨。
关于本书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表于1985年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自问世以来,《使女的故事》已经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甚至演变为英语中一个常用的短语,用来指代对女性极尽压迫、尤其是强行控制女性生育自由的社会。
核心内容
《使女的故事》堪称2017年最“恰逢其时”的影视改编作品,围绕小说展开的各类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瞩目的警示寓言。与电视剧相比,小说的叙事更复杂,层次也更丰富多变,在传统的反乌托邦文学体系下,运用多种叙事声音的交叉和对抗,构筑出一幅荒诞的乱世图景。阿特伍德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指出当下社会中潜在的危险趋势,从而唤起读者的警惕。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使女的故事》再度成为现实
2017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诸多措施与小说中的情节产生共鸣,“《使女的故事》再度成为现实”也成了一句随处可见的口号,这本书随即登上了各国的畅销书榜单。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第一季首播后,立刻成为播出平台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剧集,并在同年的艾美奖上包揽五项分量最重的奖项。
二、“女性反乌托邦文学”与“悬测小说”
在西方,这部小说从未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作为“女性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甚至演变为英语中一个常用的短语,用来指代对女性极尽压迫、尤其是强行控制女性生育自由的社会。从体裁上来看,小说延续了我们熟悉的西方反乌托邦文学传统,同时,它也糅合了科幻小说的元素,不过阿特伍德更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悬测小说”。其本义是一个横跨科幻小说、幻想小说甚至恐怖小说的类别,而阿特伍德又赋予了这个名词特别的涵义,认为它是一种“没有虚构的火星人”的科幻小说,也就是说,“其中描写的一切都真的有可能发生”。
三、《使女的故事》的真实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内的保守派势力进驻白宫,从政府层面呼吁传统家庭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回归,女权主义者成了最不受当权者欢迎的对象之一。当时阿特伍德正身处西柏林,到访了东欧的几个铁幕国家,体会了那种自我小心防范、同时又被人监视的感觉;同时,成长自“二战”后的经历也让她知道,既有秩序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消失,“这种事不可能在这里发生”的断言并不可靠。她的写作信条是,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真实的对应。因此,在这本小说里,我们会看到集体处决、高压监视、焚书运动、蓄奴制、一夫多妻制的影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过了轻微的反转的真实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女性失去了对自己身体和生育权的控制,而这远比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未来更让观众不寒而栗。
四、电视剧与小说的差异
限于影视剧的篇幅和影像叙事的特质,原著中不少人物在第一季里没来得及出场,包括主人公在内的角色也多少做了更改。总体而言,小说的叙事更复杂,层次也更丰富多变,而主人公也一再提醒我们,她的讲述并不可靠,在反复的回忆、重述、引用和时间的作用下陷入层叠的叙事罗网,我们读到的是多种叙事声音的交叉和对抗,在一片名为“夜”的背景中产生回响,共同构成了主人公所处的世界。
五、《使女的故事》的现实意义
纵观当今的主流文学世界,利用文学这个载体去探索权力的问题,这样的写法似乎已经过时了,太多作家只对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兴趣。但阿特伍德从不避讳小说应该是一种探讨道德困境的方式。她认为自己的小说遵循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作家的任务就是让文学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当下社会中潜在的危险趋势,从而唤起读者的警惕。尽管《使女的故事》是20世纪80年代的产物,但它却是那种能够不断与现实产生共鸣的作品。正是因为这样,《使女的故事》才会在每一个女性权益遭到侵害的时代不断引发反响。在阿特伍德看来,一切领域的公共生活都存在着流动的、无形的对抗,对女性甚至对所有人都是如此,而写作就是她表述自我主张的方式。
金句
1. 在使女的世界里,没有干旱的红色沙漠,没有外星的殖民地,也没有来自异世界的独裁者垄断地球的一切自然资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过了轻微的反转的真实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女性失去了对自己身体和生育权的控制,而这远比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未来更让观众不寒而栗。
2. 小说采用了回旋曲一般的结构设置,不断回溯到以“夜”为主题的过去,读者仿佛也和主人公一样陷进一片凝滞沉重的黑暗,但它的叙事又是如此流畅、生动,渐次分明地勾勒出“过去”以及“过去的过去”之间的交错与重合。我们读到的是多种叙事声音的交叉和对抗,在这片“夜”的背景中产生回响,共同构成了奥芙弗雷德所处的世界。
3. 纵观当今的主流文学世界,利用文学这个载体去探索权力的问题,这样的写法似乎已经过时了,太多作家只对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兴趣。但阿特伍德从不避讳小说应该是一种探讨道德困境的方式。她认为自己的小说遵循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作家的任务就是让文学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当下社会中潜在的危险趋势,从而唤起读者的警惕。在阿特伍德看来,一切领域的公共生活都存在着流动的、无形的对抗,对女性甚至对所有人都是如此,而写作就是她表述自我主张的方式。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 会饮,作者:柏拉图
- 信息简史,作者:詹姆斯·格雷克 无相关信息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303
- 230
热门内容
- 303
- 230
- 212
- 162
- 160
- 153
- 148
- 143
- 140
- 138
阅读排行
- 51643
- 34729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09
- 9932
- 9204
- 8171
- 7555
- 7252
- 7205
- 7104
- 6684
- 6317
- 6262
- 6120
- 5794
- 5339
- 5049
- 4688
- 4339
- 4263
- 4198
- 4178
- 4171
- 4010
- 3930
- 3766
- 3696
- 3686
- 3671
- 3635
- 3628
- 3566
- 3511
- 3485
- 3172
- 3090
- 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