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学
荐 语
你觉得生活幸福吗?
你认可自己人生的意义吗?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认为自己性格健全,心理成熟吗?
你觉得学校教育教会你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应对挫折了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听听古希腊哲人的声音吧!
这里提供照料灵魂的医术。
浅尝,它拨开迷雾;深究,它强大心灵。
不要被哲学二字吓跑,这一次,它不仅有智慧,还有趣。
生活的哲学,在无用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最大的有用。如果你痛苦,它治愈你;如果你无味,它丰富你;如果你精彩,它支撑你。
作 者 简 介
【英】朱尔斯•埃文斯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历史情感中心主任,他长期为《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欧美主流媒体撰文,并发表了大量关于生活哲学的讲座。2013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与英国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联合推选为“新一代思想家”之一。目前,他也是英国最大的哲学俱乐部——伦敦哲学俱乐部(LPC)的负责人之一。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生活的哲学》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序言
二、斯多葛派与生命的舵手
三、伊壁鸠鲁与享受当下
四、赫拉克利特与神秘主义
五、格言的力量
六、怀疑论与批判性思维
七、犬儒主义与极简生活
八、柏拉图与完美社会
九、普鲁塔克与教育
十、亚里士多德与幸福
十一、苏格拉底与死亡
正 文
一、序言
如今,我们很多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自身的焦虑感、不幸福感却变得比我们的父辈还要强烈。学校教会了我们技能,却没有传授我们如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养成健全的人格,负起人生的责任。
当我们走出校门,社会默认我们已经成熟,足够抵御社会的风险和人生的艰难,毫不迟疑地把我们链接到社会这个巨型机器上开始运转。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虽然外观完整,内里却满是纰漏,恐慌像浪潮一样,一波一波袭来。我们需要心灵的医药箱,不断疗愈自己,需要高明的导师,时时指点迷津。而这,只能交给哲学和哲学家。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能够改变人,给我们带来幸福,只要我们省察自己的信念,选择改变它。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而且,这种能力是内存于心的,不需要向教士、药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去祈求救赎。受此启发的认知行为疗法,用实践证明,苏格拉底是对的。
现在开启我们的哲学课堂。相信我,你可以在古代哲学家那里找到自己可以依托的东西。当然,欢迎你保持质疑,在遇到每个哲学门派时,问上三个问题:
1.我可以从这种哲学中拿来什么用于我的生活?
2.我能把这种哲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吗?
3.这种哲学能成为一个群体或整个社会共同信奉的基础吗?
二、斯多葛派与生命的舵手
海湾战争期间,一架载有航空军医的直升机,在救援被击落的战斗机飞行员的路上,也被击落,仅仅幸存的3人身负重伤,困在坠机的残骸中,被赶来的伊拉克士兵包围。
其中航空军医科纳姆,被伊拉克士兵拉着断臂拖出来,她双臂断裂,腿上韧带撕裂,肩部中弹,和战友一起被绑到敌方的货车上。在颠簸的沙漠行驶中,伊拉克士兵撕开她的飞行服,强奸了她。她毫无反抗的余地,但强忍着不叫,只有每次断臂被撞错位,才实在忍不住大喊。后来,绑在旁边的战友小声对她说,女士,你真坚强。她说,不然呢,我该哭还是该怎么样。
对于这一段战俘经历,如今负责美国军队“士兵综合健康课程”的科纳姆说,做战俘是对你整个生命的强奸,俘虏你的人几乎控制了你的一切。唯一留给自己的,可以控制的,是自己怎么想。我会搞定自己能搞定的,不抱怨我搞不定的。
那并不意味着隐藏或否认情绪,她只是遵循着这样的认知:对自己处境中控制不了的部分感到恐慌是没有意义的,更加有意义的是关注她能够控制的部分。当然,这种态度并不是人人生而具有,不过,它可以习得。
斯多葛与爱比克泰德
虽然科纳姆没有提及,但她的实践正是公元2世纪斯多葛派哲学家描述过的。斯多葛,即stoic,原意是指雅典市场上的石柱廊,因为最早的斯多葛派哲人聚在那里讲学,这个词后来在拉丁语系中,就被引申为“坚忍”之意。
斯多葛派代表哲学家叫爱比克泰德。他从小就是奴隶身份,还被主人打断了腿,一生没有家人。因为遇到第二任主人,他才幸运地获准和斯多葛派哲学家学习,并最终被赋予自由。
可控与不可控
在由其门徒整理的著作《手册》中,我们首先读到他说:有些事取决于你,别的事则不然。对于面临生活可能存在的种种磨难,我们怎么才能保持冷静和坚强,始终做自己灵魂的主人这个问题,爱比克泰德的回答是:不断提醒自己,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
他列了一个清单,诸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名声、我们的生长环境、我们的老板、我们的死亡等等,都处于不在我们控制的领域。而我们能控制的领域极其有限,清单中只有一项,就是我们的信念。虽然有限,但这个小窗口却是人类自由、自律和独立的基础。
爱比克泰德说,我们经受的大量的苦难,都源于我们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我们试图向不能控制的领域中的某些东西实行全面的主权。
第二,我们没有承担起对另一个可控区域,即我们的思想和信念的责任。
所以,当我们未能如愿控制本不由自己掌控的东西时,会感到无助、愤怒、焦虑、抑郁。我们不肯承认自己可以控制信念,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归罪于外界,我们的父母、老板、环境等等。许多精神疾病和情绪紊乱,都源于这两种致命的错误。比如,社交恐惧症的人,就沉迷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对爱自己、接受自己的途径充耳不闻。
宁静的秘诀
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并且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就是通向生命宁静的秘密通道。这也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关注圈”和“影响圈”的理论所呼应。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眼光要局限在自己的脚尖,停止关心更广泛的事物,而是要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控制限度。
斯多葛派并非内省的、不关心政治的,他们非常相信尽己所能帮助自己的同胞。但是,当他们发现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拯救世界时,他们不会让自己陷入绝望或愤怒。他们不会因为超出自己掌控范围内的事情自责。
就像消防员都要接受的一堂培训:当你进入火场,要记住问题并不是你造成的,你是去解决问题的。你的职业生涯中,一定会遇到救不了的人,但记住,那并不是你能掌控的。
别拿别人当借口
当我们遭遇不能控制领域的事情,本身并没有错,但妄图掌控,失败后任由自己沉湎于情绪,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就不符合斯多葛派的主张了。对于我们还是儿童时所发生的事,爱比克泰德所说的控制范围的技巧尤其需要重视,因为那时我们完全处于环境和他人的控制之下,童年的伤害与经历,不由我们掌控。但是,长大之后,只要我们转变了观念,继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人生依然拥有一切可能。
布雷特的父母吸毒成瘾,因为毒瘾失去一切。他总是在深夜惊醒,拿着手枪替进行毒品交易的父母望风。他曾经被帮派分子开枪打中,亲眼见到父母和别人发生关系,被吸毒嗨起来的父母遗忘在沙漠中。因此,他跟人打架、和警察对抗、携带枪支,并且因此两次入狱。在他18岁那年,他突然想,不能再这样过了,否则生命的终点毫无意外是暴死街头或老死监狱。
于是,他离开了家。有一天他读到斯多葛派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其中“在一些事进行时,不要让自己的精神烦恼,它们不在乎你的烦恼”让他恍然大悟。他突然明白,如果自己不让外界的事控制自己,它们就控制不了自己,他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最后,他从俄克拉荷马大学毕业,邀请他母亲出席他的毕业典礼,父亲已经因为过量吸毒而死。他眼含泪水,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如此待他,母亲说,他反应过度了,大惊小怪。看着她的嘴角因为吸毒亢奋而抽动,布雷特结束了和母亲的关系。
他本可以把这一切当托词,养成受害者思维,但是他认识到因为别人而让自己过得悲惨没有意义,他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并且做到了。
《沉思录》与自省
斯多葛派的主张或许不难理解,但抵达主张的路并不好走,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不断跟踪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把恍然大悟的感觉执行下去,一步一步拖着自己离开旧有的轨道。
古代人的一个做法是记日记,而最伟大的榜样就是马可·奥勒留和他的《沉思录》。他是罗马的皇帝,是历史学家所说的“五贤帝”中最后一位,也是爱比克泰德最有名的弟子。他的政绩广受赞誉,但是统治却并不简单。
有些读者抱怨《沉思录》太零碎、太啰嗦,不像别的哲学著作,融贯、精巧。但他这本书本来就不是为了取悦受众而写,而是写给自己一个人的。他通过写作,对自己整日的想法做出反思,练习这种反应,直到它们变得不假思索。
身体的训练
哲学往往被认为是纯粹的智力活动,但其实,在古希腊,哲学并非摇椅上的智力活动,而是一种由心灵到身体的全身练习,哲学家们健壮的身体和敏锐的头脑一样出名。柏拉图是著名的摔跤手,他的名字就是宽肩膀的意思,苏格拉底是雅典军队中最强壮的士兵。
这可能源于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斯巴达尚武习气的影响。但无论怎样,哲学的确需要你离开椅子,看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如何。哲学训练,需要随时知道自己的进步,而身体的训练更容易设定目标,反馈也更直观易衡量,因此被哲学家青睐。在不断的训练中,我们能够开发自己的自控能力,而棉花糖的实验证明,自控水平将决定我们的幸福和成就。
斯多葛学派认为,过于乐观的期待,是一种陷阱。通过心灵的训练,我们尽力实事求是看待世界,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你可能因为别人的轻率、粗鲁、无能、自私而生气,但事实是,人们就是这样,历来都是这样。期待一个粗鲁的人对你格外礼貌,并不现实。
质疑与意义
对于这种哲学,有一个明显的异议:一切真的总是信念的错吗?过于关注一个人的思维,可能会忽视正在伤害他的环境压力。而且,文明的许多巨大进步,比如婴儿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就源于人们固执地拒绝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过,虽然斯多葛派相信宿命论和清教主义,它仍然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我们不应忽视,人性有脆弱的一面,环境压力可能摧毁它,但是我们也要尊重斯多葛派看到的人性的适应力和内在力量。它真正主张的并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转化情感。
即使最恶劣的情况,我们仍然可以对处境有所控制,控制我们对它的反应。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这个自由。
三、伊壁鸠鲁与享受当下
在斯多葛派兴起的同时,一位叫做伊壁鸠鲁的哲学家出生于希腊。在雅典军队服役两年后,他就致力于研究和教授哲学。
虽然当时希腊城邦受到马其顿帝国的攻击,但伊壁鸠鲁并没有激烈应对,而是倡导一种退出社会的哲学。他说,当我们的同胞还算安全时,哲学家就应该追求一种从人群中撤出的安静的私人生活。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努力“活得不被觉察”。所以他和朋友凑钱在雅典郊外买了一幢房子,建了一个哲学公社,称之为“花园”。入口处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快乐的正当性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生的全部。没有绝对的善和恶,只有带来快乐的想法和行为,以及带来痛苦的想法和行为。
他相信人不会因为过享乐的人生而在来生遭到惩罚,因为他的哲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物理学的研究,他认同宇宙是根据机械法则旋转的原子。人类,死去不过是分解回天空中的原子,只是活着的时候因为某种好运拥有了意识。所以,在有限的年华里,并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我们可以选择享乐,而不是找理由去受苦。
真正的快乐
毫不避讳地选择快乐,在大多数文化中都是令人震惊的建议。因此,直到如今,流行的伊壁鸠鲁形象依然不乏诽谤,传说着各种他耽于物欲的故事。但是,那并不是真实的伊壁鸠鲁。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简朴、理性的享乐主义者。
他说,所谓快乐,并不是挥霍的、感官的快乐,而是身体上没有痛苦,灵魂上没有烦恼。人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快乐,然后情绪不安。虽然没有快乐本身是邪恶的,但是某种快乐的事物产生的烦恼会是快乐的数倍,比如,抽烟会损害健康。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理性的享乐者,这不是因为道德或责任,而是出于理性的自利。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烦恼,理性的享乐主义者学习限制自己的欲望,限制到容易实现的程度。因此,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你需要的只有基本的安全、健康、理性和朋友,伊壁鸠鲁把友谊放在幸福生活的核心。
享受当下
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充满天才。我们会推迟享乐,总以为快乐在有钱之后,在升职之后,而当下的快乐未被察觉,直接流逝了。很多人说自己因为过去而痛苦,但是,同样认同伊壁鸠鲁主义的塞内加说,提起已经结束的困难有什么好。
过去已经不再控制你了,当下选择悲惨的人是你自己。这与现在流行的心理分析不同,心理分析鼓励我们扎进过去,寻找原因,伊壁鸠鲁主义却和佛教一样,把我们带回当下。对于因为未来而焦虑的人,伊壁鸠鲁主义者说,为什么因为只是可能的未来而毁掉现在?
哈维·卡雷尔35岁时,拥有了她想要的一切,挚爱的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新出版的书。可是,突然之间她被告知身患罕见重病,预计只剩10年寿命。开始她很愤怒,但几个月后,她决定使用一种资源:哲学。她说,她知道未来已经被剥夺,但是只要使用伊壁鸠鲁专注于当下的技巧,在疾病中仍然能找到快乐。她发现,快乐很简单,只要享受当下所做的一切。但是悲哀的是,你经常忘记这一点,被琐事缠住。
快乐运动与质疑
卡尔·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伊壁鸠鲁,托马斯·杰斐逊称自己为伊壁鸠鲁主义者,并努力把“追求快乐”写进《独立宣言》。但是,成为全社会的政治哲学从来都不是伊壁鸠鲁的意图。他逃离政治,从社会中撤退。
18世纪以杰里米·边沁为首的功利主义者努力把伊壁鸠鲁主义变成一种真正的政治哲学,提出我们和我们的政府应该接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原则的引导。进入新世纪,这些主张通过一些人发起的“快乐运动”复兴,甚至影响到政府决策。比如,英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衡量国民幸福指数。
对于伊壁鸠鲁主义自私的批评,“快乐运动”倡议者莱亚德表示,所有证据都显示,获得快乐最好的方式就是为他人的快乐而工作。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就如心理学家发现的那样,把快乐当成人生最终目标,很多时候反而会导致不快乐,甚至焦虑。快乐本来是一种私人化的情绪,但在快乐运动中,仿佛拥有了道德意义,这让天生不那么快乐的人感到压力和羞愧。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人生不只需要感到快乐,我们都希望人生具有快乐之外更高的意义。
四、赫拉克利特与神秘主义
变动不居的宇宙
对古希腊人来说,伦理学和物理学有着内在的关联,因为前者是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后者是对宇宙本质的探讨,而人生处于宇宙之中。当哲学家开始用唯物主义来解释世界,伦理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人类遵守自然规律,那人类该如何行动,怎样才是幸福的生活?
第一批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哲学家中,有一个古怪狂放的神秘主义者,他就是赫拉克利特。他厌恶人类,因此放弃公职,在野外游荡,甚至像奶牛一样吃草,还一直痛哭,被称为“哭泣的哲学家”。
他的名言是“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别人寻找稳定,赫拉克利特看到的则是不停息的流动和变化。他提出一种非常动态的宇宙图景,万事万物不断变化,宇宙不断膨胀变大,循环往复。这与今天的天文学的观察和解释不谋而合。
但是,他也在宇宙的流动和冲突之下,察觉到了更深层次的和谐与对立统一,一切都受统一的宇宙法则支配,他称之为“逻各斯”。这个概念类似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
俯瞰世界的技巧
下文省略。请前往官网查询。
So 这是广告
相关内容
- 寻人不遇
- 得民心者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无相关信息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阅读排行
- 51643
- 34731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10
- 9932
- 9204
- 8171
- 7555
- 7252
- 7205
- 7105
- 6684
- 6317
- 6262
- 6120
- 5794
- 5339
- 5049
- 4688
- 4339
- 4263
- 4198
- 4178
- 4171
- 4010
- 3930
- 3766
- 3696
- 3686
- 3671
- 3635
- 3628
- 3566
- 3511
- 3486
- 3172
- 3090
- 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