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万古江河

帆书 |
109
| |

完整音频在线试听。免费领取VIP名额,完整试听该书。

荐 语

黄河九曲,夭矫如龙;长江婀娜,多姿多彩。两条母亲河,一南一北,灌溉了中国大部分的疆域。中国文化也似江河一般,绵延千百年,未曾中断过历史传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哪里去?不作了解、不去深究,无法轻易地得到问题的答案,除非……

本书不拘泥于传统历史观,以世界为舞台,为你讲透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

作 者 简 介

许倬云

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万古江河》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古代以前

二、文化的黎明

三、中国的中国

四、东亚的中国

五、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

六、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明

七、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清

八、百年蹒跚

正 文

万古江河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及其占有的空间都在不断变化着。

每一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变幻。在这些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壮大,并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

因此,本书沿袭梁任公(梁启超)观点,将中国文化圈当作不断扩张的过程,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至世界的中国,并以此为各章的标题。


一、中国地理与考古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这样独特的地貌特征,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然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理,并不只是朝一个方向看,而是四面八方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的。


1.中国地理的7种地貌特征

万古江河

●以沙漠、草原为主的蒙古地区。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

●以森林、山地为主的东北地区。那里的居民靠渔猎为生。

●以黄土高原、黄土平原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属农业地带,土地需反复耕种为熟地,因此,这里的居民安土重迁的观念比较强。

●湖泊、河流众多的长江中下游。亦属农业地带,土地肥沃、粮食充沛,居民心态较为活泼。

●自北到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东南沿海地区,自中古以来,城镇密布,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是中国的海道出入口。

●有高山、盆地和纵行谷地的西南地区。由于地形不同,这里的居民之间有着迥异的生活形态。

●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区。自从汉代开通西域的丝道,中国经由这个西北的出入口,与中亚、中东及欧洲接触,两千年来从未停止。

2.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

中国人从哪里来?中国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中国地区的古代人类,从体质特征言,有其相当一贯的传承谱系,是由当地早期智人演化而来。然而,近年来新兴的“源于非洲说”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们主张现代人唯一的起源地在非洲。至今,考古学的资料还不足以有力地证实或推翻以上两种理论,因此这个问题存疑。

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自从人类发展了农业与牧业,生活有了保障之后,人群相当程度定居于一地,也有了余力启发心智活动。


3.传说与族群分合

定居且有余力启发心智活动,致使各地人群的生活方式,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特色,这就是文化。不同文化群之间,因竞争而有冲突,也因接触而有交流。它们经过融合,形成涵盖地区广阔的文化圈。

以神话传说提供的线索为例:

在黄帝传说中,涿鹿与阪泉两次重要战役的战场,都在今日河北的北部,处于农牧交叠的地带。在历史时期,农牧进退,也即在这一线上推移,是则炎、黄两部,均在河北地区。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炎、黄的接触与对抗,反映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长期竞争,胜利者黄帝一系移入农业地区,改为种植五谷。

万古江河

二、文化的黎明

由商到周,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明朗成形。更重要的是,中国文明思想体系,亦即北方的儒家与长江流域的道家,两者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中国型思想的核心。许多有关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概念,在此有了明确的界定。


1.历史时代始于殷商

自从1928年发掘安阳殷墟以来,大量商代甲骨卜辞及青铜器出土,这证实了传统历史有关殷商的记载。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有两大重要特征:a.文字的出现;b.王权的确立。殷商恰好满足这两个条件,本书提及的历史时代,当始于“商”,而非“夏”。

例证1:殷商掌握文字系统

中国文字六项造字原则: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大都已见于殷商卜辞文字中。商代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具有礼仪性,较卜辞更为复杂。商代使用的文字,不仅成熟,而且与后世中文文字之间的演变谱系,可以步步还原。以此优势,商文化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例证2:青铜器的广泛运用

青铜铸品锋利且质脆易折,其未必能够提高生产水平,却可用来制作武器提高杀伤力。当时,只有少数人垄断这一有效的武器,从而以此劫持社群,形成资源的集中及社群的分化。由此可见,商代掌握青铜工艺,与国家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万古江河

2.周人“天命”观

公元前11世纪,在陕西关中的一个周国,击败了强大的商王朝,代之而为中国的主人。当时商人的文化水平,非周人能见其项背。《尚书》中的几篇周初文献,处处检讨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最后,周人认定了“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念,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商人德行的败坏。这一“天命”观,可以引申为两点:

第一,统治者的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第二,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于人间秩序有监督与裁判的权力。


3.春秋战国完成的历史使命

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室覆亡,平王东迁,号为“东周”。从此到秦帝国统一,中国地区经历了五百多年的转变期。这一段历史,传统上被切割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并完成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阶层的转换

东周只是西周名义上的延续,早已无法控御东方庞大的封建网。春秋二百余年的社会变动,重组了原有封建体系的秩序。以孔子为代表的失势贵族,遂将上层文化传播于社会的中下层。

●思想系统成形

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系统,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套系统叠合成为一个复杂系统,中国后世所谓“天人合一”并不能摆脱这些历史的源头。

●南方的崛起

中国地分南北,秦岭淮河线,划分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域,南北的生态环境迥异。南方力量的崛起,是由楚国立国开始。它不仅整合了江、汉之间的族群,还向北扩展,吞灭汉上与淮上的周人封建诸国。

●编户齐民

封建制度崩解后,重组国家秩序,百姓从封建束缚中离解为个人,但又以个人的身份,纳入国家组织。从战国时代到今天,编户齐民的体制,其实变化不多。

万古江河

三、中国的中国

秦汉帝国的制度,建立了“天下国家”体制,由于普世帝国的稳定性,中国在历经一次又一次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对抗后,仍能延续而不崩解。同时,新进的佛教挑战了儒道体系,这外来的信仰终于融合在中国文明之内。


1.天下国家

秦始皇自居为六合之内的共主,汉初制度,承袭秦制,经过四代休养生息,至汉武帝的时代,汉皇朝才在各方面界定中国是天下国家的普世性质。

所谓天下国家,即当时观念中把全部人类世界当作一体,从中央到地方,只有主权的委托,而没有主权的分割。

天下国家与主权国家之间,差别在于前者常有主权模糊的地带,其系统化结构肇始于汉代。边郡首长常是土著领袖;西域各国,只有都护监督,西南夷及匈奴,都有所谓“归义”的豪酋。这一制度,沿袭为唐代的羁縻州府,明清的土司。


2.汉朝融合先秦思想

一般历史认为,秦朝独重法家,汉代独尊儒学,然而,作者认为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其实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当是整合工作的两次尝试。而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结构,则融合儒、道、法、阴阳五行为庞大复杂的系统,是为综合先秦诸家,集其大成的学说。在这一系统中,天体运行,四季递换,人间伦理,政府组织,以至人身生理与心理,都是一个又一个严整的系统。

董仲舒的宇宙观,对西汉的学术与政治均有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今文学派期许掌握天地古今的知识,而且以此知识的权力,应有代圣人(孔子)立言、为人间规划的能力与责任。他们的经典,不仅是儒家的经书,还造作不少启示性的预言,即所谓“谶纬”,以辅翼经书。

西汉末年,此风愈演愈烈,王莽借机篡位,此时,反对王莽的群雄,竟然也不断以谶纬建立自己起兵的合法性。

万古江河

3.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使中国不仅有了宗教,而且有了两个宗教:外来的佛教,本土的道教。

佛教何时进入中国,至今没有定论。传统的历史资料中,汉明帝时,佛教见于记载:明帝曾有金色神像的梦,群臣中或以佛像为答复。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人对于佛教已有相当认识,因此作者认为佛教进入中国当在东汉之前。

汉代玄学之兴,为佛教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一则佛教的教义,原来即讨论现象真幻、本体有无,有关人生终极关怀的议题;二则玄学的词汇适足为佛教借用,用汉语表达佛教的思想,亦即所谓“格义”。


4.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对比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终点在罗马,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对峙,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却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灿然。

然而,两大文明所在的大帝国,其盛衰的历史过程大有不同:

●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不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汉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戍守秦国故地。相比之下,罗马大帝国始终不脱武力控制的本质。

●中国、罗马两个地区的不同处,当在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中央有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反观罗马,地中海地区是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但周边地区,包括今日的中东及欧洲大陆,各地的政治单位各有不同的组织形态。

●文化方面,中国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加上视觉文字克服了方言的隔阂,致使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政治权力可以更迭,文化认同则足以维系共同体延续不散。另一端的罗马,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各地的故有文化及其知识分子,都各行其是。

●经济层面,汉代中国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为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则不然,地区网络与地区网络之间,可以彼此来往,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也无须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

万古江河

四、东亚的中国

在此阶段,四邻民族内徙与外来文化影响,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也使中国的文化内涵更显丰富多彩。而这一连串的变动,让中国式的衣食住行有了新样,就此奠定后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1.秦汉秩序的衰亡


2.五胡乱华与胡汉文化的交融


3.唐朝成为东亚霸主

4.佛教本土化,道教渐成气候

万古江河

五、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



1.宋代重文轻武


2.北方政权

万古江河

六、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明


1.明代趋于封闭保守


万古江河

明长城

万古江河

秦长城

●施行海禁

面对南方的海洋,明代中国的态度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摆动,而终于趋向闭关。洪武四年,日本浪人扰乱海疆,中国第一次实行海禁,只开放广州、泉州、宁波三处市舶司作为贸易港口。明代中叶以后,倭寇越来越猖獗,明政府干脆关闭以上三处市舶司,不再许可外国商货入口。


2.郑芝龙海盗集团

在明代官方防堵海疆时,海商的利润更大,以致民间有大量人员与资源,投入海上的投机冒险。海商/海盗武装集团诸人之中,郑芝龙可以说是集大成的人物。

郑芝龙以台湾为基地,屡次劫掠闽、粤沿海城市。满人入关,在北京的明朝覆灭,明唐王在福建称帝,主要依仗郑芝龙的海上武力。1646年,郑芝龙贪恋富贵,投降清廷,却被劫持北上。他的儿子郑成功继续抗清,郑芝龙于顺治十八年在北京北清廷处死。

郑氏领导下的台湾,从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攻台、郑克塽降清,维持了三代的统治,历时二十二年!

万古江河

3.第一波西潮


4.明代的市场经济与百姓生活

万古江河

七、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清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自中古以来形成的完足文化体系,开始固定、僵化。曾经出现知识界对中国文明的重新思考,竟也不能在此时延续下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制度,还能运作的最后一段岁月。


1.二元的统治机制

清朝皇权完全掌握了东起满洲、西迄西藏的广大地区,其威势甚至超过大唐天可汗。

汉地体系与满蒙体系,叠合成为清帝国的二元体制。这是清朝独自发展的特质,不但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罕见相似的个例:

满人入关,接收了明朝的天下,循原有的统治方式,用汉制、汉官治汉人。清朝虽是一个征服中原的外来政权,却也是中国的一个皇朝——这是大清皇帝君临天下的体系。

另一体系则是满蒙藏地区,即满洲大汗以藏传佛教为精神纽带,以婚姻为亲缘纽带,以盟会朝觐为仪式,以朝贡赏赐为交换,统治占当时中国区域三分之二左右的草原大汗国。

万古江河

2.民族与文化冲突

满人入关,北方因为明廷政治腐败,人心大去,官民几乎全无抵抗。

但是在顺治二年清廷发布剃发改服之令后,启动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迫选择,各处都有反抗,以江南反抗最为剧烈,满人镇压,兵连祸结,汉人抗争十余年之久。

顾炎武“有亡国,有亡天下”之辨,即以文化为天下,而且他认为保国是统治阶层的事,保天下则是“匹夫之贱,与有则焉”。究其性质,剃发改服,不仅仅是民族间的冲突,而是直接触动了文化认同。

3.礼仪之争

康熙五十六年的“礼仪之争”可谓世界史文化冲突的显著案例:

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借“天”与“主”,合为“天主”,作为基督教至高至上唯一真神的名词,后来又借中国经籍中的“天”与“上帝”作为神称。这群早期耶稣会的会士,并不禁止华人教徒祭孔祭祖。明末,多明我会会士来华传教,对于上述行为多有不满,便向教廷指控耶稣会会士曲解教义。

1704年,教廷命令从此仅用“天主”一词,不得再用“天”与“上帝”的称号,也禁止教徒有祭孔祭祖的仪式。教廷派遣使节来华传达教宗的谕旨,康熙遂命令教士选择:留华传教或者遵从教宗谕旨,后者即被驱逐出境。嗣后教廷多次重申禁令,1773年教廷谕旨解散耶稣会,1775年谕旨送到中国,在华耶稣会解散。

康熙晚年正式禁止西方传教工作,由此直至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才开放教禁。

万古江河

4.马戛尔尼访华


5.当时的亚洲局势


八、百年蹒跚



1.鸦片战争



2.辛亥革命



3.近代武化现象

下文省略。请前往官网查询。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