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永远的女儿

帆书 |
32
| |
【新西兰】琳达·科林斯

img

荐语
周一早晨,作者如往常一样起床,为女儿维多利亚上学做准备,却发现女儿的房间空空如也。公寓保安登门,送来的却是维多利亚的死讯。 为什么一个十七岁的女孩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家人为何没能注意到她的不对劲?学校辅导员对她的心理状态了解多少?朋友知道她有多绝望吗?哀痛之余,作者发现了女儿留下的日记,逐渐拼凑出悲剧发生的缘由,也真正走入了女儿的内心。作者通过对这一悲剧的追溯,触及校园霸凌、家庭教育、学业压力、身份认同等诸多社会议题,让我们更早看到需要帮助的青少年。
(本书涉及校园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内容,未成年人请在父母陪伴下收听。如您和您的家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作者简介
[新西兰] 琳达·科林斯,新西兰作家、记者,任职于新加坡《海峡时报》。其随笔、诗歌散见于众多文学刊物。2017年,在新西兰的维多利亚大学取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目前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创意批评专业的博士候选人。
《永远的女儿》位失独母亲极为赤诚的内心坦白

1. 悲剧发生

琳达的女儿维多利亚在2014年4月14日跳楼自杀。
她和丈夫发现女儿未起床后开始寻找,,最终在保安的引导下发现了女儿的遗体。

2. 悲痛与困惑

琳达和她的伴侣马尔科姆经历了无法置信悲痛和混乱的情感警方介入调查,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3.告别仪式

家人和朋友聚集,举行了新加坡式的葬礼持续三天,期间收到了许多慰问和礼金。

4. 反思与探索

琳达开始反思女儿的成长过程,包括学校教育、社交压力、个人身份认同等。
发现维多利亚在学校遭受了隐性霸凌,感到孤立无援。

5.心理健康问题

维多利亚表现出自残行为,有自杀念头,但家人未能及时发现。
琳达意识到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忽视。

6.教育体系的反思

学校过分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化发展。
艺术课老师对维多利亚的否定评价对她产生了负面影响。

7.家庭与个人挣扎

琳达和马尔科姆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也面临压力和挑战。
维多利亚的自杀让他们感到自责和愤怒。

8.寻求帮助与治疗

琳达阅读心理学书籍寻求专业咨询,试图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
发现维多利亚可能有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等心理问题。

9.纪念与前行

琳达在社交媒体上纪念维多利亚,感谢出版方,希望书籍能与更多人产生共鸣。
她认为,通过理解、分享和帮助他人,可以找到失去亲人后生活的意义。
 

精选评论

img
樊登
这本书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孩子在做出决绝的决定前几乎是没有征兆的。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是隔绝的。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孩子长期不快乐,经常精神崩溃、情绪激动,请一定重视孩子的精神健康。一个家里最重要的东西是爱、尊重和欢笑。即便是想追求好的成绩,也同样需要这三样东西。用争吵、吼叫和监视,只能够带来痛苦和伤害。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