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第四章 古汉语的词序、省略和插说 - 第二节 古汉语的省略和插说

古汉语字典 |
2
| |
2.1 任何语言都有省略现象,只要语言环境允许,有一些内容可以省略而不作交代。有一些省略是属于文意上的,从语法结构来说并没有省去什么。例如: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礼记·中庸》)郑玄注:“社,祭地神,不言后土者,省文。”
郑玄的意思是,“郊”是祭上帝,“社”是祭后土,原文只说“事上帝”,没有说“事后土”,是省略。又如: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战国策·赵策》)杨树达《高等国文法》云:“此其近者以下,触龙语,上省曰字。”
这两个例子中的省略都不是语法学上所要研究的。
我们这里所要说的省略,是指语法上结构成分的缺损,这种缺损的成分,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和句子结构,能够进行确定而适宜的补足。例如:
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士吊,大夫送葬。(《左传·昭公三年》)
从语法结构的分析来说,我们一定要认为“夫人”之后省略了谓语动词,否则就无法分析。反之,例如: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年》)
有的书上以为后面几个动宾结构都省略主语;但是这几个动宾结构完全可以视作“完聚”的并列语,并不缺损主语,因此不能算作省略。
2.2 古汉语的省略主要有承上省和探下省两种。
(1)承上省。句子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因上文已经出现而加以省略。例如:
楚人 为食,吴人 及之,□□奔,□□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注□同纸书原文)
郤子 至,请伐齐,晋侯 勿许。□□请以其私属,□□又勿许。(《左传·宣公十七年》)(注□同纸书原文)
小国 之事大国 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左传·文公十七年》)(注□同纸书原文)[59]
吾百姓 ,唯舟与车□□。(《国语·越语下》)(注□同纸书原文)
多闻,择其善者 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注□同纸书原文)
君子是以 秦穆公之 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左传·文公三年》)(注□同纸书原文)
于是乃 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于天子。彭喜谓郑君曰:“君勿听。大 恶有天子,小 利之。若君与大□不听,魏焉能与小□立之?”(《韩非子·说林上》)(注□同纸书原文)
这里,第一例是说楚兵埋锅做饭,吴兵追赶上来,于是楚兵逃跑,吴兵吃了楚兵的饭继续追击;第五例是说多听一些,选择其中好的部分加以接受,多看一些,选择其中好的部分记在心里。其他各例的语义可依此类推。大致上可以认为第一、二、三例是承上省略主语,第四、五、六例是承上省略谓语动词(有时还包括它的宾语),第七例是承上省略介词短语中的介词,第八例是承上省略形容词定语后的中心语。
(2)探下省。句子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因下文将要出现而加以省略。例如: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注□同纸书原文)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 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注□同纸书原文)
□□已却秦存赵,使将军将其军归魏,而公子 独与客留赵。(《史记·魏公子列传》)(注□同纸书原文)
躬自厚□,而薄 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注□同纸书原文)
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同纸书原文)
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 。(《汉书·西域传》)(注□同纸书原文)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 而彻。(《孟子·滕文公上》)(注□同纸书原文)
这里,第四例是说要严于责己(厚责),宽以待人(薄责)。大致上可以认为第一、二、三例是探下省略主语,第四、五、六例是探下省略谓语动词,第七例是探下省略数词后的量词中心语。
2.3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紧缩式的偏正结构,这种偏正结构可以看作原来是由带介词的状语和中心语组成,但在实际表达时则往往不说出状语,而由介词直接与中心语相结合。例如: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老母在,政身未敢 许人也。(《史记·刺客列传》)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戒,视 止,行 迟。(《庄子·养生主》)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 言而与之言,失言。(《论语·卫灵公》)
唉!竖子不足 谋!(《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以分人”可以看作是“以之分人”,“为戒”、“为止”、“为迟”可以看作是“为之戒”、“为之止”、“为之迟”,“与言”可以看作是“与之言”,因而有的语法书上称这种情况为“介词宾语”的省略。但是由于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十分普遍,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结构形式,而且这种情况只限于介词“以”、“为”、“与”,所以我们不认为是“之”的省略,正如在现代汉语中,“被”这个介词直接与动词结合(如“被剥削”),人们也不认为“被”字之后省略了什么一样。不过,在作结构分析的时候,还是一定要承认介词“以”、“为”、“与”后面含有介词宾语。
与此相同,在古汉语中又有一种紧缩式的兼语结构。例如: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使王天下”可以看作是“使之王天下”,“拜为上卿”可以看作是“拜蔺相如为上卿”,因而有的语法书就认为是“兼语”的省略。但是由于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结构形式,因此我们也不认为是省略。只是在作结构分析时,我们仍然承认动词后面含有兼语。
2.4 插说。插说也叫“插入语”,是指在结构中不跟其他结构成分发生语法关系的独立成分,常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插入自己的解释和推测等。插说经常在句子的中间,也有在句首或句尾的。例如:
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 ——立以为楚怀王。(《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同上)
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 ——将不能。(《左传·文公十七年》)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
莒人求湣王子法章,得之太史嬓之家,——为人灌园 。(《史记·田单列传》)
“民间为人牧羊”为句中插说,“由此观之”为句首插说,“赐公子扶苏者”为句尾插说,馀可类推。在句法分析中,插说的部分不应与全句放在一起分析[60]
不过,由于古汉语缺少标点符号,所以也有并非插入语而被误解为插入语者。《马氏文通》卷二“指名代字二之三”云:“太史公《报任少卿书》:‘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以上下文言之,‘彼’当太史公自谓,不应用‘彼’字。而遍查各本,皆用此字,实无他书可为比证。未敢臆断,附识于此。”对此,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卷二云:
按高元君著《新标点之用法》云:“彼”“其”二字并指李陵,马氏以为“彼”当太史公自谓,不应用“彼”字,此大谬也。“彼”乃句之主词,“且欲得其当而报汉”,其谓词也。“观其意”为插注的散动,乃句之孤立部,例无主词,不得曰“吾观其意”也。此句若以破折标易读点分之,则意更晓矣。如
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按高君之说甚当,足以解马氏之疑矣。
其实,“彼观其意”是说李陵显示其意愿,“观”乃“显示,表现”之意[61] ,本句并非插入语。
注解
[1] 《经义述闻》卷十四云:“‘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引之谨案,‘蝗虫’皆当为‘虫蝗’。此言‘虫蝗’,犹上言‘虫螟’,亦犹《礼》言‘草茅’、《传》言‘鸟乌’、《荀子》言‘禽犊’、今人言‘虫蚁’耳,《汉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曰‘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说文》曰‘禽兽虫蝗之怪谓之 ’是也,后人不知而改为‘蝗虫’,谬矣!注及正义作‘蝗虫’,《释文》出‘则蝗’二字而无‘虫’字,皆是后人所改,自宋抚州本已然,而各本皆沿其误。仲冬正义曰:‘虫蝗为败,地灾也。’唯此一处未改,尚可考正经文。《后汉书·和帝纪》注引《月令》:‘蝗虫为灾。’亦后人依俗本《月令》改之。案,唐《月令》石本,孟夏、仲冬两处皆作‘虫蝗’,又《桓五年·穀梁传》注引《月令》曰:‘仲冬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又《玉篇》‘蝗’字注引《月令》:‘虫蝗为灾。’《广韵》‘蝗’字注亦曰:‘虫蝗为灾。’白帖八十一虫蝗类出‘虫螟为害,虫蝗为灾’八字。又《太平御览》天部九、徵部一并引《月令》曰:‘孟夏行春令,则虫蝗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虫蝗为败。’虫豸部七引《月令》曰:‘仲冬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又时序部十二引乙己占曰‘冬时行春令,则虫蝗为灾’,即本《月令》之文。又《吕氏春秋·孟夏篇》作‘虫蝗’(《淮南·时则篇》作‘螽蝗’,后人所改也。《说文》:‘蝗,螽也。’‘螽,蝗也。’是蝗一名‘螽’,不得并称‘螽蝗’。彼注‘行春时启蛰之令,故致螽蝗之败’,‘螽’字亦后人所改。《孟夏篇》注:‘行春启蛰之令,故有虫蝗之败。’正与此同,足证《淮南》之正文及注亦作‘虫蝗’也。《东山经》:‘见则螽蝗为败。’‘螽’字亦后人所改。彼注:‘螽,蝗类也,言伤败田苗。音终。’十一字皆后人所加。《太平御览》兽部二十五引《东山经》正作‘虫蝗’,而无注。盖后人罕见‘虫蝗’之文而改之,又妄加注文耳。),《仲冬篇》作‘虫螟’(《淮南·时则篇》同),此皆《月令》作‘虫蝗’之证。”
[2] “四者”,四个方面。“望”,太公望,即姜太公吕望。“谁为君”,为谁当国君。
[3]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十章第一节。
[4]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十章第一节。
[5] 这一句的意思是“你无道的话,我不让你在诸侯国,你不要怨恨我”。
[6] “其臣蔽之,人时禁之”,臣下蒙蔽国君,有时会有人加以禁止。
[7] “唯恐有闻”,意思是“唯恐又有所闻”。这里的“有”通“又”。
[8] “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意思是“这一次齐君您来到晋国,为了当年女人的取笑而受辱了”。
[9] “系堕”,鞋带脱落。
[10] “据以其所有共我”,梁丘据把他所有的供给我。
[11] 这一句的意思是“我们的灵龟已经厌倦,不再告诉我们吉凶”。
[12] 参周光午《先秦否定句代词宾语位置问题》,载《语法论集》(三),中华书局,1959年。
[13] 这一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当中有十个人帮助我”,代词“予”是动词“翼”的宾语。
[14] 这一句的意思是“只能服事我,不许怀有二心”,代词“我”是动词“事”的宾语。
[15] 这一句的意思是“显赫的太师尹氏,老百姓都看着你”,代词“尔”是动词“瞻”的宾语。
[16] 这一句的意思是“割了它煮了它,做成细布做成粗布”,代词“是”(指葛藤)是动词“刈”、“濩”的宾语。
[17] 代词“是”是介词“以”的宾语,“是以”后来又作“以是”。
[18] 代词“是”是动词“征”、“问”的宾语。
[19] “惟蔡於感”,意为“只恨蔡国”。“感”通“憾”。
[20] 这一句的意思是“不听这些话,人们就会欺骗诈惑”。
[21] 这一句的意思是“伟大的上帝憎恨谁”。
[22] “吾斯之未能信”,我对于这个事情没有信心。“说”,同“悦”。
[23] 这一句的意思是“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
[24] “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意思是“陈成公流离失所,又是从我们郑国回到陈国的”。
[25] “惟弈秋之为听”,直译是“只向着弈秋听讲”。“为”,介词,向着,朝着。
[26] “将”,请,请求。“期”,婚期,结婚的日子。
[27] “棘”,枣树。“斯”,劈开。
[28] “狄”,通“翟”,野鸡毛。
[29] 介词“于(於)”、“乎”也有一些宾语前置的例子,例如《诗经·大雅·崧高》:“申伯还南,谢于诚归。”(“谢于诚归”,等于说“诚归于谢”,意思是“确实回到谢邑去”)《左传·僖公九年》:“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土于何有”,等于说“何有于土”,意思是“对于获得土地又有什么难的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劳之不图,报于何有?”(“报于何有”,等于说“何有于报”,意思是“跟报答又有什么相干呢”)《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群臣若急,君于何有?”(“君于何有”,等于说“何有于君”,意思是“对于国君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左传·昭公四年》:“亡于不暇,又何能济?”(“亡于不暇”,等于说“不暇于亡”,意思是“连救亡都来不及”)《左传·昭公十九年》:“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私族于谋”,等于说“谋于私族”,意思是“跟本族的人商量”)《左传·襄公十年》:“七日不克,必尔乎取之。”(“尔乎取之”,等于说“取之于尔”,意思是“从你们那儿取首级”)
[30]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把额角触地叩起头来,声音好像山崩一样”。“厥”,通“蹶”,顿首。
[31] 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4年)“古汉语通论八”。
[32] 参丁贞蕖《论前置宾语后的“是”“之”的词性》,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2期。
[33] 见殷国光《先秦汉语带语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初探》,载《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殷氏此文还说,宾语靠助词的帮助而前置的句式,不管是否定句还是肯定句,当使用助词“是”时,句末就不出现语气词,而当使用助词“之”时,句末既可以出现语气词,也可以不出现语气词。
[34] 上引殷国光的文章则认为,在历史上,“宾·是·动”句式先出现,春秋初年成为通用的句式,“宾·之·动”句式后出现,春秋中期以后逐渐占据上风,到战国中期,“宾·是·动”句式基本衰亡。
[35] “何夫子之娱也”,意为“为什么老师这样快活”。
[36] “垤泽之门”,宋国东城的南门。
[37] 此句三国吴国韦昭注:“吾当修务何德,而得若此之臣乎?”
[38] “践土”,地名,指践土之盟。“同”,意为“参加”。
[39] 参谢质彬《关于几种古汉语句型的句法结构》(载《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1995年)、白平《谈〈左传〉中的三种“何……之……”式》(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2期)。
[40] 李先华《论“何……之V”式句》,载《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41] 这是鲁僖公十五年的事。这一年秦、晋两国发生战争。战前庆郑劝谏晋君不要用戎族的马驾车,晋君不听,同时,占卜表明庆郑当车右为吉利,晋君也不采纳。结果晋军大败,晋君的马车陷于泥泞之中,晋君要求搭乘庆郑的战车,庆郑赌气不同意。
[42] “先人”意为“引导人”,“和人”意为“协调人”。
[43] “彼日而食,于何不臧”,意为“那个太阳发生日食,是什么地方不好”。“不善政”,意为“不能办好政事”。
[44] “小事大、大字小”,意思是“小国事奉大国,大国爱护小国”。
[45] “有乔木”,有高大的树木。“有世臣”,有一代代本国出仕的老臣。
[46] 参何乐士《论“谓之”句和“之谓”句》,载《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
[4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48] “以是”用作状语,如《左传·襄公三年》:“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但是到上古汉语后期,“以是”也用作因果连词,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因”和“以是”同义连用,《战国策·秦策》作“是以杜口裹足”)《汉书·孙光传》:“上有所问,把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又《朱博传》:“其尽力有效,必加厚赏;怀诈不称,诛罚辄行,以是豪强慹服。”(“以是”后有主语“豪强”)
[49] 《老子》七十五章的这个例句原文可能有讹误,不宜作为讨论的依据。《老子》的因果连词基本上是“是以”。
[50] 其他与杨伯峻有相同或相似意见的,如程希岚、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定语一般在中心语之前,但有时为了突出定语,或使语气流畅,也可以置于中心语之后。……1. 定语倒置在中心语后面并用助词‘者’煞尾。……2.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助词‘之’,再用助词‘者’煞尾。”周本淳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古汉语的所谓定语后置,形似突出中心语,其实在于强调修饰性定语,并使整个句子简洁醒目,语气流畅。但定语后置也不是临时变化语序,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因此,定语后置有一定的条件,即只限于修饰性的定语,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汤可敬主编的《新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通论十二”说:“在古汉语里,除了领属性定语、同一性定语、时空性定语只能放在中心词的前边外,数量性定语、性状性定语,大多可移到中心词后面。这样作的原因有二:一,文言的特点是简洁,修饰语较长时,为了使文句流畅顺口,把定语后置;二,或是为了强调定语,把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另可参陈迪明《文言里确有“×者”一类后置定语》(载《中国语文通讯》1981年第4期)等。又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十三章有“定语后置”一节,但是文中说:“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但是,有时为了突出这个定语,将它移置中心语之后,变定语为中心语,变中心语为定语。”看来李氏只是承认原来位置在前的定语可以转换到中心语后面去,但是转换以后仍然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因此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语后置”。
[51] 参谢质彬《古代汉语中的范围定语》(载《中国语文通讯》1980年第4期)、施民权《古代汉语“定语后置说”商榷》(载《中国语文通讯》1981年第4期)、赵航《试论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载《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4期)、解惠全《也谈“马之千里者”的句法》(载《语言研究论丛》第3辑,1987年)、刘有志《文言中的“A(B者)结构”》(载《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3期)、张桁《“古汉语定语后置”献疑》(载《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柳士镇《谈“齐军善射者”的结构》(载《语文丛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
[52] 陈迪明《文言里确有“×者”一类后置定语》,载《中国语文通讯》1981年第4期。
[53] 参本章第二节。
[54] 参柳士镇《谈“齐军善射者”的结构》,载《语文丛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5] 参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第四章第一节。
[56] 参蒋绍愚、李新建《古汉语讲话》(中州书画社,1981年)第八讲。
[57] “奋击”意为“奋击之士”。
[58] “索”,选择。“索马牛”,精选的马牛。
[59] 这一句的意思是“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么小国就像人一样恭顺;如果大国不以德相待,那么小国就会像鹿一样,狂奔不已,慌不择路”。
[60]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十三云:“范增劝项梁立楚后,梁‘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文不相接,不若云‘时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梁求得之’为顺也。”王氏不了解古汉语有插说,而把插说混在全句中一起考虑,故以为《史记》文不相接。
[61] 上古“观”有使人看、显示义,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周礼·考工记·栗人》:“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标准量器已经铸成,特颁示四方各国)“观”的这种用法,唐代韩愈也还知道,其《答李翊书》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句。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