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吴三桂大传》(137)

吴三桂大传 |
8
| |

十月二十二日,吴水师将军巴养元、姜义等人率船二百五十艘,进攻陆石口,被清军击败;二十九日,清军进击岳州,破吴军万余。吴军出击目的,是打通道路,取得粮食支援。九月初吴军取粮成功,据降人说,取到的粮食也仅能支持到十一月。【《平定三逆方略》,卷78,8页。】在圣祖的严督下,清水陆加紧对岳州的围困。十一月初旬,湖水干涸,清军移泊大小布袋口,继续以水陆围困,绝岳州粮饷。湖广总督预先购买了数千根木头,打桩做牌,拦截上流,防吴水军出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82号。】岳州城内粮食来源已绝。十一月初,岳州吴军水师倾巢出动,意在疏通粮道,进攻柳林嘴,激战不已。另有一支五千吴军从陆上进攻,从高家庙渡口进攻陆石口营,清军奋力阻击。【《清圣祖实录》,卷78,8页。】清军在湖上“频频出战”,炮多损坏。“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要求增发江南子母等炮一千。在高家庙、君山陆地设营,应调荆州水师营总兵张忠及其标下兵赴岳。圣祖一概应允。

洞庭湖每年至冬季水量减少,干涸,部分湖段露出陆地,不能行船。清军以水陆相接,湖水干涸,兵营彼此隔绝,兵力又感不足。察尼请求增兵。议政王不同意,而圣祖为攻取岳州,仍然同意。指示将岳乐增援永兴的兵每佐领出二名可撤到岳州,长沙方面战事稍缓,可发每佐领兵二三人增岳州,江西总督董卫国标下官兵可选调二千五百人,就近由铜鼓经武昌,赴岳州,立营于要地,都听察尼指挥。【《清圣祖实录》,卷78,10页。】董卫国表示,他愿率标兵五千,再调江西各营兵数千援岳。圣祖嘉许。【《清圣祖实录》,卷78,20页。】此次续调兵计一万八千人。【《清圣祖实录》,卷79,4页、7页。】看来,圣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把各处兵力倾注于岳州一地,以求全胜!至此,清兵集结岳州已达十万左右。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中,三桂遣援兵救岳,“势甚猖獗”,见清军水陆封锁严密,“不能飞渡”,于是败回,“而岳逆在城饥馑日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82号。】据随军的官员宜昌阿报告,清军已截获吴应期与各处往来的文书。内容都是呼叫救兵、运送粮饷。说明岳州城粮食已断,从岳州“相继归诚”的吴将士也证实了绝粮的悲惨境况。【《清圣祖实录》,卷78,20页。】吴军将士继续潜逃投清,至年底,岳州城内吴军游击刘鹏等文武官员七十五人接受招抚,投奔了清营。【《清圣祖实录》,卷79,3页。】

吴应期所属将士大量叛逃,他的军事力量正在迅速地土崩瓦解。他感到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也不能束手就擒,惟一的办法,只有逃跑。康熙十八年正月十八日,天还没亮,已约降的叛军官兵及家口数千有余,分乘乌船十余只,小船三十余只,在前去接引的清将引导下,开到高脚庙一带登岸,事先清兵已在岸上站队迎接。同一天归降的,还有吴军总兵官王度冲、将军陈珀等,各率舟师来降。到晚上时,只见城内四处起火,“贼众沸腾”。原来吴应期于下午四五时率余部约有数万人出城,丢弃岳州,向东南方向逃遁。清军急忙追逐二百余里,因没携带炊具而还军。次日,即十九日晨,蔡毓荣、桑格等率清军浩浩荡荡开进岳州城。

岳州这座坚城,在吴军坚守下,历时五年,终被清军收复。圣祖在报捷奏章上批道:招降伪将,“恢复岳州府城知道了,兵部知道”以上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82号、1679号,参见《清圣祖实录》,卷79,7~8页。】。虽说件喜事,圣祖并不那么高兴。因为他数年来一直关注此城的收复,而他的将领们迟迟不进兵,致使这个胜利来得太迟了。他也明白,投入这么多兵力、没有攻下城,而是叛军主动撤离,竟让吴应期携众逃跑了,不过是得了座叛军“所弃之空城”罢了。

为此,圣祖大为恼火,斥责贝勒察尼失计,【《清圣祖实录》,卷79,16页。】圣祖说的“失计”,是指察尼这些将领不懂军事,让吴应期率数万人在眼皮底下安然逃跑了!这支有生力量没有被歼灭,势必加强其他战略据点的防御,将给清军的下步行动造成很大困难。话虽是这么说,毕竟得到了一个战略要地。正如他曾指出的,长沙与岳州恰似两足,若断其一足,吴三桂就不能自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岳州之得,对全局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圣祖从心里还是感到安慰。他“特赋长歌,以舒其怀”:

聿予凉薄莅洪荒,遂使巨慝乱天常。

东南黎庶苦纷扰,几年戍马蹂疆场。

临轩重简亲藩出,军威万里风雷激。

肆虐原因讨不庭,专征大义昭星日。

卧榻安容有悖狂,太阿岂好弛纪律;

再敕元臣佩虎符,戈茅划地生寒栗。

铁骑骁腾拥楚云,霓旌闪烁连江濆,

七泽三湘据冲要,楼船壁垒屯诸军。

一时将士尽忿激,人人都愿成功勋。

悬知叛逆众所恶,直须吹气清妖氛。

顾此生灵负何罪,流离转徙多饥馁,

处处田畴荒不耕,年年桑柘无人采。

闻说荒榛遍野庐,还伤老弱填江海。

每念边陲一怃然,立身天地惭三宰。

未忍加兵戕我民,深宫宵旰勤五载。

五载踌蹰常恭默,会当灭此乃朝食!

旗卷闽疆甲士降,阵开百粤坚城克,

已见怀光伏冥诛,更看元济成俘馘,

鼙鼓旌旄定岳阳,指顾能收六诏烟,

宣恩早布招徕德,书奏传来慰两宫,

义安社稷开鸿蒙,翼翼小心恒敬慎,

敢忘继述在朕躬!期与宰司百职事,

共相砥砺克厥终。

【此诗系圣祖《为收复岳州作》,转引自《康熙诗选》,18~2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这首诗写于收复岳州之后,详述吴三桂发生叛乱和朝廷征讨的经过,描写了八旗将士奋勇作战,捷报频传的生动情景。诗中也透露出作为帝王的圣祖,对百姓遭受战争灾难的同情。全诗洋溢着喜悦的心情和夺取全胜的坚定信念。感慨激昂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战局的发展,果如诗中所预料,吴军退出岳州,恰似海水退潮,不可抑止。长岳决战,只决于岳州,而全局迎刃而解。岳州之战,敲响了吴氏政权的丧钟,以此为开端,便开始了吴军大溃退。直至最后彻底倾覆!

十八、衡州暴亡

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避免之事,而死亡却是人生的终点。吴三桂作为一个人,终不免一死,这是毫无疑问的。人之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死得壮烈,有的死得悲惨,有的死得安详而幸福,等等。以其死所,有的死于疆场,有的死于病榻之上,有的死于江河湖海之中,有的死于意想不到之处。以其死因,又有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关于三桂的死,前文仅提及一句,这里还得从头说起。

吴三桂的一生,的确是轰轰烈烈,非同凡响。遥想当年,他意气风发,英武俊逸,驰骋于塞外辽西大地,为明朝冲锋陷阵,毫无惧色;引清兵进关,南北纵横,势无阻挡,伴随着马蹄的奔驰声,他飞速地走向人臣的权位的顶峰!他光芒四射,灿烂辉煌,像一颗耀眼的明星,为时人所企望!他的一生,竟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军事战场是他人生活动的舞台。他扮演的是同时代人不能替代的角色,这使他一生的经历,充满了惊险传奇甚至多少有点浪漫的色彩。可是,到他死亡来临时,与其绘声绘色、威武壮烈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死得很凄惨,是在心非所愿,异常愁苦中死去的,或者说,是怀着满腔悔恨离开人世的……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