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大传》(46)
多尔衮把汉中地区交给吴三桂镇守,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陕西地处西北边塞,北邻内蒙古,南界四川,西接甘肃,东靠山西。汉、回、蒙古等族广布黄土高原,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这里民情、政情复杂,一向多事。远的不说,明末农民大起义就从这里开始,向全国发展。与它邻近的四川、甘肃、山西等省,也都是农民军活动的主要基地。虽然李自成失败了,但他的余部还在这一广大地区活动。当地群众的反抗情绪尚未熄灭,与周边各省互通声气,酝酿着新的斗争。清军平定陕西后,以为太平无事,班师回京,留下守御地方的军队很少。岂料清军刚走,陕西、山西等地很快出现了较大的反复。已降清的原明将吏趁机反清复明,农民军余部重新举行起义;还有一些毫无政治目的、专图钱财的地方武装团伙,趁乱占山头,打家劫舍。
大约从顺治二年底,到次年初,山、陕警报频传,如邠州(陕西彬县)、庆阳、延安等地,都被“叛军”占领。他们的首领贺珍在汉中府,“二只虎”,孙守法据兴安州(陕西安康);武大定、高如砺、蒋登需、石国玺、王可臣等头目据徽州(甘肃徽县)、阶州(甘肃武都)……【《清世祖实录》,卷28,3~6页。】这使多尔衮感到震惊,不得不加派军队进陕。及至大军撤出后,残敌继续活动,以贺珍为首的“叛军”仍盘踞兴安。【《清世祖实录》,卷29,12页。】顺治四年二月,据陕西总督孟乔芳奏报:“贺珍等残孽,出没汉中;孙守法盘踞兴安,胡向负固不服。”【《清世祖实录》,卷30,14页。】五年三月,又报:叛军头目武大定纠合残部,“窥犯宁羌界(陕西汉中宁强)”【《清世祖实录》,卷37,24页。】。
四月,就在吴三桂进京陛见,接受西征的任命时,又从陕西传来惊人的消息:凉州(甘肃武威)回民举行暴动,与甘肃兰州的回民相联合,向巩昌(甘肃陇西)进攻。【《清世祖实录》,卷38,9页。】回民起义,使陕甘震动。四月底,吴三桂刚离京就道,多尔衮急忙任命固山贝子吞齐为“平西大将军”,统领八旗兵及外调蒙古兵开赴陕西。【《清世祖实录》,卷38,13页。】
顺治五年十二月初,山西大同总兵、原明朝降将姜瓖又叛清,“其附近十一城皆叛”【《清世祖实录》,卷41,18页、20页。】。姜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带头反清,山西各地响应,陕西也直接受到影响,明遗臣宿将,多起兵配合。例如,原明参将王永强据延安,清将刘登楼据榆林,甘肃回民领袖丁国栋连陷河西洮泯诸州县,降清的明臣李建泰也据太平(山西襄汾西)叛变。山、陕反清斗争与东南地区出现的大反复遥相配合、呼应。
以上官方记录表明,自吴三桂、阿济格第一次进陕征剿李自成,迄后始终未见宁静,清兵已几进几出,不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处有事,各处呼应。这一地区多少个世纪以来就是用武之地,青壮年都很能战斗,更有蒙古、回民等少数民族剽悍、善骑射,连精锐的清骑兵也很难对付它。像阿济格、吴三桂、豪格等许多名将都曾来陕西征剿,都给予重创。可是,清军主力一撤,复聚兵众反清。
汉中地当甘肃、四川与陕西之冲要,守此可控扼三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反清的武装力量都企图占领它,同清军展开了多次争夺。陕西及汉中地区叛复无常,严重地困扰着清统治集团。于是多尔衮便从两个方面来巩固以往的战果。一是不断派出强有力的部队扫清现有的叛乱势力;二是派出有威望的、善战的将领率部驻扎战略要地汉中地区,以起到威慑作用。多尔衮想到了吴三桂,还想到了善战的墨尔根侍卫李国翰。重用这二员骁将镇守汉中,守可稳定山西、陕西形势,进可抵川,阻止农民军东进。多尔衮一经想好的主意,少年皇帝顺治和参与朝政大计的诸臣都会毫不犹豫地表示赞成。
在吴三桂到京的前夕,多尔衮已任命固山额真墨尔根侍卫李国翰为“定西将军”,率右翼汉军官兵启程,先赴汉中。【《清世祖实录》,卷38,7页。】李国翰是辽东人,早在天命六年(1621年),其父归顺后金。父年老时,他承袭了世职,太宗授予侍卫之职,赐号“墨尔根”。他作战一向勇敢,有谋略,深得信任。他与三桂同军,第一次进剿陕西,彼此有过很好的合作关系。这次多尔衮责令二人同守战略要地汉中,表示了对他们两人的充分信任。【《清史稿·李国翰传》,卷236,9451~9452页。】
一个月后,三桂准备妥当,把他的长子吴应熊留在京师【《清世祖实录》,卷39,9页。】,携带家眷离京启程了。
吴三桂凭他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正值盛年的一股锐气,毅然踏上征程。他的部属也都拉家带口,跟随他离开故土,走向陌生的远方。
三桂最宠爱的美人陈圆圆随侍军中,朝夕相伴,虽说头顶烈日,又兼鞍马劳顿,长途跋涉之苦,却也自得其乐。有诗为证:
专征箫鼓向泰川,
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
散关月落开妆镜。【《圆圆曲》】
你看,手握皇帝赐予征战之权的吴三桂,盛排仪仗,放炮起行。只见军旗飞舞,剑戟如林,铁骑杂踏,荡起阵阵烟尘。又有箫鼓吹吹打打,伴着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秦川(泛指陕西)进发。在从陕西至四川的金牛道上【金牛道,亦称石牛道,指汉中通向巴蜀的交通要道。“金牛道上车千乘”句,是指吴三桂后来入川。此诗句是写陈圆圆随吴三桂迁移,至四川,故以此句描写。】,车轮滚滚,千百乘车子,一字排开,鱼贯而行。数千里的途程,跋山涉水,历重重险关,越道道隘口。褒斜谷陕西省眉县西南,谷口有关,名曰斜谷关,又称褒斜谷。山高云深处,为美人搭起了如画一般的楼阁;大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有岭名叫大散岭,岭上有关,称大散关。上空的月亮已经落了,还要为美人摆上能照人打扮的明镜呢!……
吴三桂及其所部将士并家属,不下数万人,自华北平原向西行,穿越太行山,稳渡黄河,攀援秦岭,晓行夜住,行军非以日计,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吴三桂率部携家,西迁汉中,任重而道远,在他前进的路上布满了艰险。然而,这正是给他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更辉煌的战果正等待他去摘取!
二、汉中战守
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位异姓王十分器重,甚至有所偏爱。在皇太极清太宗身边长大,并受到言传身教的多尔衮这位年轻有为的真正主宰者,深深懂得如何利用汉官汉将来达到他的政治目标。他贯彻清太宗的“以汉攻汉”的政策,用他们的力量来击败明朝与农民军的反抗,完成一统的大业。他从实践中,已看到吴、孔、耿、尚和他们的部队都是一支生力军,是对付一切反清力量的四把利剑。在消灭李自成农民军和弘光政权后,全国形势又出现了反复,连京畿和邻近省份也处于动荡不定的局势之中。礼科右给事中姚文然惊呼:“北直接壤山东、河北一带,盗贼日炽,商贾不前,耕桑失时。兵到,则东剿西遁;兵撤,则勾连复起。”【《清世祖实录》,卷45,10页。】
满洲、蒙古八旗兵善于平原旷野驰奔,大展骑射之长技。河北、山东等地处平原,很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但一进入丘陵、山区地带,则相形见绌。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乃至江南如江西、福建等省,多山丘、林壑,在这些地区作战,单靠满洲、蒙古八旗已难以奏效。尤其是西北地区“风俗强悍”,习性顽强,【《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798页。】勇于决斗,已使他们吃了不少苦头。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能不起用汉军主要是“四王”的力量,把他们作为主力,配以满洲八旗,协同作战。
为使“四王”效忠于清朝,多尔衮不惜封王之赏,频频施恩。这就是贯彻清太宗优礼汉官、“恩养”汉人的政策。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恭顺王孔有德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各授予金册金印。【《清世祖实录》,卷44,36页。】过了数日,又给吴三桂与孔、耿、尚“四王”颁布帽顶、服饰的规制,重新制定“仪从”的规模。
帽顶的样式是:下座嵌东珠四颗,上座嵌东珠三颗,上下节各嵌东珠一颗。金佛,上嵌东珠五颗;后金花,上嵌东珠四颗。
金镶玉带,每板嵌猫睛石一颗,东珠三颗。
坐褥,冬用猞猁狲,镶以貂皮;夏用蟒缎,俱红毡,下衬一白毡。
帽顶、腰带、坐褥所用的东珠、猫睛石、猞猁狲、貂皮、蟒缎等皆是平民及一般官吏甚至朝廷大员都不得使用的皇室专有之物,视为世间之宝,而吴三桂等“四王”准予享用,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尊贵。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 《吴三桂大传》(45)
- 《吴三桂大传》(47) 无相关信息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19
- 17
热门内容
- 19
- 17
- 17
- 16
- 15
- 15
- 13
- 13
- 13
- 13
阅读排行
- 51659
- 34731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37
- 9934
- 9206
- 8179
- 7563
- 7252
- 7205
- 7107
- 6684
- 6317
- 6278
- 6120
- 5797
- 5339
- 5049
- 4689
- 4340
- 4263
- 4198
- 4178
- 4176
- 4013
- 3930
- 3766
- 3697
- 3686
- 3671
- 3637
- 3630
- 3566
- 3511
- 3505
- 3172
- 3094
- 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