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思维的困惑

战隼 |
112
| |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分享一篇好文章,对是思维导图的思考,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都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千万不要想都不想就马上接受,要学习自我思考

作者:金宏伟 出处:栖息谷

出处: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125305-1.html

导读:为什么很多的思维导图会变成木易所说的“密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想明白了它,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记忆”,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一种工具。

正文: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我还是得承认:直到制作第三期《家书》的时候,我还是没搞清思维导图的学理依据是什么。

正如第三期《家书》征文启事中所说的:“网上有很多介绍思维导图‘是什么’的文章,也有很多介绍思维导图‘能做什么’的文章,但就是无法检索到思维导图学理方面的文章。说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思维和记忆,为什么呢?”

有家人为我提供了“人脑的细胞结构图”,认为既然人脑的细胞结构与思维导图相似,那么思维导图就是有用的。但是,从目前已有的关于思维的研究来看,对人类思维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生物电”,而不是脑细胞的结构,细胞只不过是“生物电”的载体。这就像,能让灯亮起来的关键因素是电,而不是电线的结构。

同时,遗憾的是,“生物电”的运作机理是什么,研究人员至今还没有定论。

关于思维导图有用的第二种理由是“导图有利于联想,所以有助于记忆”。

应该说,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因为,联想分很多种,内涵推理式的联想有助于记忆,而外延归类式的联想则用来头脑风暴。有谁说过“头脑风暴”有助于记忆吗?

关于“内涵推理式的联想有助于记忆”,我会在后面提供一篇名为《思维的基本方法》的文章。此文对理解“为什么内涵推理有助于记忆”有所介绍,有兴趣的家人不妨一读。

我想在这里特别讨论的一个问题是,有家人说:“联想打破了传统思维的线性模式,所以有助于记忆。”但是,内涵推理式的联想,其运作基础却恰恰是非常线性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认为,词项的内涵是它的含义,即事物的特有属性,而词项的外延是词项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

内涵推理强调人们的内涵概括能力,然后通过对内涵的理解来记住词项所能指的外延——类。如,什么是鸟?鸟是一种恒温、无齿、前肢为翼的卵生类脊椎动物。记住了“鸟”的词项内涵,然后去比照现实。蝙蝠是鸟吗?不是,因为蝙蝠是哺乳动物。Ok,你记住了,蝙蝠不是鸟。鸵鸟不会飞,那它是鸟吗?是,因为鸵鸟具备所有“鸟”的内涵特征,而“飞”不是“鸟”的内涵特征,很多鸟都不会飞。

内涵推理式的联想就是训练人们的内涵概括能力。抓住内涵,然后与判断项进行比对。判断项符合内涵特征,就是“是”;不符合,就是“否”。如此一来,当一个人屡次能准确地分辨出判断项的“是”与“否”的时候,别人就会认为这个人“知道的东西真多”“记得的东西真多”。

而与之相对,家人为我提供的论据——“联想打破了传统思维的线性模式,所以有助于记忆”。我个人认为这个论据是缺少论证能力的。

一方面,如上所说,有助于记忆的内涵推理,其基础就是非常线性的形式逻辑。另一方面,具有打破线性模式的外延推理式联想,其功用不在于记忆。如,什么是豪华车?我们开始非线性式的思考。豪华车“很贵”“很气派”“很安全”“真皮”“镀金”“名牌”……如此等等,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每个人对豪华车的直观感受。至此,你应该发现,这种罗列其实是一种头脑风暴,而非思维导图。这种罗列的作用也是开放思路,而非记忆。

当然,如果某个词多次被罗列、多次被重复,你可能会记住这个词。这似乎证明了,联想,然后罗列,有助于记忆。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种记忆的学理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论”。在“刺激反应论”中,记忆的原因是重复刺激的生物电刻板反应。而“非线性的外延推理式的联想”,不过是实现重复刺激的手段,而非原因本身。

在木易提供的《思维导图基础》与曲志男提供的《思维导图为什么有用》两篇文章中,木易认为,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大局观,所以有作用,曲志男则提出思维导图强调使用关键词,让所记内容变得精简。

应该说,这两种理由我是认同的。但是,使用了思维导图就必然能够增强使用者的大局观吗?使用了思维导图就必然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关键词归纳能力吗?这两点,木易和曲志男在为我提供的文章中都没有提。而我,又认为这两点至关重要。

在我接触的思维导图中,有非常多的导图都是如“图一”所表现的那样:核心词是“鸟”,然后分支是“会飞”“两足”“长羽毛”“吃虫子”……

我们不觉得这种思维导图很有些面熟吗?这种思维导图难道不就是传统的笔记吗?

传统的笔记用“1、会飞”“2、两足”“3、长羽毛”“4、吃虫子”……我们认为这是线性的,不利于记忆。难道把1、2、3、4换成线条,这个笔记就变成了非线性的吗?

一个有利于记忆的关于“鸟”的思维导图应该如“图二”那样,以“词项的内涵”为核心词,然后围绕着这个内涵,分解二级分支,比对判断项。至少我个人认为,只有把思维导图做成“图二”这种模式,思维导图才会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而且,这种便利是双方面的。一来,如曲志男所说,在做思维导图时,制作者必须对有关题目有透彻的了解,才能将不同的概念和要点,组织出一张合理而有系统的思维导图。换句话说,在笔记制作过程中,学习者已加入了思考、分析、理解和组织等主动学习的元素,有效地促进了理解和学习。

与此同时,这样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也便于其他人理解,因为这样的思维导图有清晰的推理过程,而不至于使思维导图陷入一种木易说的“思维密码”(见第 页《思维导图密码》)。

或许是缘于我出身于师范专业,因此会对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有些盲目的崇拜。也或许是因为我的个人偏好,所以对形式逻辑方面的东西有些过分的沉溺。

但无论是因为什么,我都得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包括托尼·巴赞写的《大脑使用说明书》,都没有真正地说清楚“思维导图有助于记忆”的学理依据是什么。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很好吃,那就吃好了,何必去想下蛋的母鸡是什么样。但我这个人就是喜欢刨根问底。正如我在本期文章,《家书为什么》,中提到了一个“早餐攻略”,并由此得出我个人的结论:很多时候,方法是死的,而道理是活的。再好的方法,如果不明所以,可能也无法复制到自己身上。而明白了道理,就可以去举一反三。

《思维的基本方法》中提到:“创造性活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主要是搜集资料,详细、全面地占有材料;

(2)孕育阶段,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开展积极的思维和想象活动;有时也借助于原型启发,不断地酝酿新概念和新形象;

(3)灵感阶段,即人的全部精神力量,处于高度积极性和集中的状态,突然产生出创造性的新形象。

(4)整理阶段,是指整理研究结果,如写出论文或获取新成果”。

由此可以看出,制作一个真正“有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图,首先要依靠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和综合”材料,找出其中的“KEY POINT”,之后才是利用人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去构建“知识结构图”的整体式样。

为什么很多的思维导图会变成木易所说的“密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些成为“密码”的思维导图很可能都是因为制作者在制作导图的过程中忽略了“逻辑分析与综合”的关键一步。所以,它们才那样的不可理解。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记忆”,而不是让思维导图仅仅成为一个整理资料的工具。

本文转自:www.read.org.cn。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冒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