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不满意定都南京 迁都一事数次被提及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志,在群雄对峙中脱颖而出,当上皇帝后则以刚猛治国,堪称一代英武。但有一件事,却困扰了太祖朱元肆近30年,直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解决――这便是究竟定都何处。
朱元璋曾打算在凤阳建国都
在与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朱元璋曾选择金陵(今南京)作为根据地。金陵地形险要,北有长江天堑,自古为形胜之地。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地为都城。朱元璋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朱元璋并不满意应天,所以,没有正式将应天确立为国都,其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上以应天为国都的朝代都气数很短;二是应天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三是应天位于江左,其城防有隐患,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
后来,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有人建议定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前往汴梁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汴粱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显然还不如南京。不过,考虑到汴粱是宋朝的旧都,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于是,朱元璋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南京的名称便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朱元璋平定陕西,定都之议再起。主要的候选城市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地,大臣们的意见不一,朱元璋见众臣意见难以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竟然异想天开地提出以临濠(元朝时称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今安徽凤阳县)为中都的想法。
临濠是朱元璋的家乡,在此建中都,显然含有朱元璋想要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私心。但群臣不敢反对。于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这样,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应天、汴梁和临濠三都并存的情况。
之后,朱元璋一直有将中都凤阳作为大明国都的想法。重臣中只有刘基(即刘伯温)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采用了汉高祖刘邦徒天下富豪干关中的办法,下令迁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全部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离开。因为东南地区之前为朱元璋的大对头张士诚所占据,这里的许多人都曾为张士诚出过力。朱元璋此举,实际上是要打击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地主阶级。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巡视凤阳的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已经有6年,宫殿颇具规模。众人对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释,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
其实,这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朱元璋身边的功臣许多都是他的同多,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谋私。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便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对臣下结党之事十分警?。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
迁三山填燕雀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这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后,开始修建南京城墙和皇宫。周庄富翁沈万三在历史上有“聚宝盆”之称,富可敌国。当时,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张士诚固守苏州达8个月之久,背后得到了苏州乡绅的大力支持。城破之后,朱元璋憎恨为张士诚出力的人,于是,对江南一带格外加赋,对沈万三还采取了额外的征税政策。
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便主动拍朱元璋的马屁,想以此换得太平。朱元璋下令建南京城时,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城墙修完后,朱元璋还算比较满意,也就没对沈万三下手。
但朝廷的检校们还是不时来找沈万三寻事,其实就是想讹些银子。沈万三为了一劳永逸,便主动提出要为明军出军饷,结果,此话犯了朝廷大忌。朱元璋大怒,认为一个平民百姓居然想要犒赏皇帝的军队,可谓居心叵测。幸亏皇后马氏心慈说情,这才保住了一条命,沈万三家产被没收,被发配云南充军。沈万三从来没有受过这种苦,不久就死在了云南。其尸骨也不敢运回江南家乡,就地埋在了大理。
再说南京皇宫的建设。南京作为旧朝古都,已经有颇具规模的宫城。但朱元璋却不肯利用旧朝的宫城,打算另起新宫。他主要担心旧宫风水差,怕重蹈前王朝短命的覆辙。
刘基奉命为新皇宫选址。经刘基勘测,宫城位置宜在钟山“龙头”之前,因此处有“帝王之气”。刘基所选的风水宝地,正是燕雀湖所在地。
就修建宫殿而言,燕雀湖地势低洼,又距离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并非理想的地点。于是,为了修建新皇宫,朱元璋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燕雀湖被填平后,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由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士石,故南京民间有“迂三山填燕雀”的传说。
据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朱元璋率领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视都城之气派,炫耀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14岁的四皇予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这是城防的大忌。朱元璋心中恼怒,不过,当时没有发作。回去后,他让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橘子。刘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送橘子是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
这只不过是个传说。不过,确实有因书写匾额惹怒朱元璋而被砍头的真实故事。
“门”字末笔直下至底而没有向上的勾脚,这种写法始于宋朝。据说宋移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钩脚,带火笔,因此招火。从此以后,凡书写宫殿匾额的“门”时,末笔都直下,不钩脚。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明代着名书法家)书写宫殿门匾。詹书写的时候,将“门”字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高了一点。朱元璋看后犬发雷霆,下令将詹希原斩首。
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
尽管采取了种种有效的措施,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
古代帝王修建宫殿,均就南低北高的地势而建,取意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强,江山可以万代相传。而明皇宫下沉后,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宫城前昂后洼,总让人觉得形势不称。按照阴阳家的话说,这是绝后和亡国的征兆。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朱元璋本来就对建都南京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此时又添了r层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嘲的主要威胁是豢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迂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北平之所以没有被考虑,是因为朱元璋想留给最喜爱的第四子朱棣作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对此事极有意见,因为倘若国都搬去西安,他就没有了封地。为此,朱元璋还将秦王拘禁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儿就废掉了秦王。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西安曾经为西汉和唐朝国都,壬气十足。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干第二年就病逝了。本来有可能再次辉煌起来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历史之中(公元1644年,反抗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以西安为国都。此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国都的机会了)。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交达了方般先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唯富城前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唯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从此,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朱元璋死后4年,他的继承人惠帝朱允文的皇位便被其叔燕王朱棣篡夺,朱允炊本人生死不明。许多占卜家纷纷大做文章,把这一剧变归昝手南京皇宫的风水不好。
So 这是广告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热门内容
- 37
- 34
- 26
- 25
- 24
- 18
- 16
- 16
- 16
- 16
阅读排行
- 51643
- 34729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09
- 9932
- 9204
- 8171
- 7555
- 7252
- 7205
- 7104
- 6684
- 6317
- 6262
- 6120
- 5794
- 5339
- 5049
- 4688
- 4339
- 4263
- 4198
- 4178
- 4171
- 4010
- 3930
- 3766
- 3696
- 3686
- 3671
- 3635
- 3628
- 3566
- 3511
- 3485
- 3172
- 3090
- 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