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如何?应该如何评价袁崇焕 袁崇焕

历史故事 |
3
| |

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

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

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挺袁派的套路则多以《明史》为依托,一再提及《明史》中许多尚存争议的事件鼓噪氛围,其中最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最后再抒发悲凉之情以博取同情。

挺袁派部分言论摘录:

阎崇年

〇“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干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

〇“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着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2]

〇“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因阉孽诬陷、后金设间、崇祯昏庸而被含冤磔死。崇祯帝在自毁长城。”[3]

金庸

〇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〇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〇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碧血汗青

〇崇祯朝的清军第一次进犯北京,是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当时后金军自龙井关(今遵化东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破长城守卫,直逼北京城下。此战的最后结果是导致了明朝抗清的中流砥柱袁崇焕被诬冤死,为日后清军坐大入关争天下埋下了极大隐患,而此战北京城所面对的形势也最为险恶,因此关系重大。

〇袁督师事迹,早年的梁启超和康有为先生,近年的杨宝霖和金庸先生都已有过大量的编撰和考证,其中杨、金两位的《袁崇焕杂考》和《袁崇焕评传》更是流传甚广脍炙人口。

〇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遭后金反间诬陷,又因大臣倾轧蓄意加罪,最终以通敌罪被处磔刑,冤死于北京西市的西四牌楼。其兄弟妻子被流放三千里,抄没其家时,无一余赀。

倒袁派部分代表人物言论摘录:

高原神鹰

〇“(有人)居心不良的把坚定抗奴,誓死收复失地,屡次大败金兵,绝不与侵略者言和的民族英雄岳飞,与谈和纳贡,卖粮资敌,擅杀抗奴将领的秦桧式人物袁崇焕,牛头不对马嘴的放在一起”

〇“明清双方史料中,清清楚楚的记载,袁崇焕部一部分人依托宁远坚城,防守2日,杀伤清兵200多人,而袁部另一部分人在觉化岛被屠1万余人,清兵得到大量粮草辎重”

〇“满清攻下喜峰口,明朝急忙调兵在蓟西一带组织防御,但是,当崇祯把蓟西防线的重任交给袁崇焕之后,袁崇焕竟然又再次利用职权调走了在蓟州地区组织防御的刘策部等数万官兵,把蓟西防线打开一道无人防守的空门,把满清兵放向北京,此时京城中老百姓就有了清兵是袁崇焕放进来的流言,事实也正是如此.”

断臂残刀疲败兵

〇他那个战略那里合理了?坐视甚至亲除后金的三面之敌,卖米给后金,对有关敌军动象的报告,不理不采,这是那家的合理战略?

〇那些大谈袁私和之高明的人,倒是有可能捧完了袁,又跑去夸秦,连私和都成了脸了,秦那个有皇帝授权的和,自然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把袁与岳帅等人并论,恰恰是对中国英雄的损害与污蔑。

〇袁怎么和岳飞与于谦比?岳飞乱杀人了吗?私和了吗?卖米给大饥的金了吗?于谦守北京是严令援军不许入城,坚守阵地,袁是散援军,说大话,部队首溃,一门心思只想入城。

左派大佬

〇当他在干隆大兴文字狱的黑暗年代被满清的御用文人吹捧起来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满清御用文人为了阿谀奉承皇太极而诋毁和贬低崇祯皇帝的一块砖头。

〇满清御用文人用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手法将袁崇焕拔高成一个“完人”,然后用“昏庸”的崇祯去中皇太极的“反间计”,最后使得袁崇焕“冤死”。这样一来既说明了皇太极的“睿智”,又反衬了崇祯的“昏庸”,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功效,也让皇太极在伪史里“报了仇”。满清御用文人所需要的效果是袁崇焕的形象异常的高大,死得也悲壮凄凉。越是这样一个天大的冤案,就越显得崇祯的昏庸无能,越让人感觉满清入关是顺理成章,是明朝气数已尽,让当时被压迫和奴役的汉民感觉满清确实是一个顺应天理进驻北京的天命王朝,以此来稳固其统治地位。

〇我们不禁要为袁崇焕惋惜,他作为一位抗击侵略者的戍边将领,死后反被侵略者作为稳固其统治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其实,这也并不影响大家对他的缅怀,只是需要强调缅怀他的抗清作为可以,但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他确实有不少战略性的失误,以及他本人性格上的缺失,在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充当了败笔的添加者,他的死不是一个天大的冤案,而是一个他个人因为自己失误而造成的悲剧。

capo1234

〇明朝为袁翻案之事,就算不能够完全排除其可能性,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即使它有一点可能是真的,但综合目前的材料来看,更大的可能是假的。

〇历史学家通常把皇太极于崇祯二年(1629)的第一次入口征掠称为“己巳之变”。这次战役在明清易代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它标志着双方战略形势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明朝的堡垒推进、经济封锁和外交联盟政策都在此役后逐渐瓦解,永久性地失去了战略主动。

〇从微观上来说,此役又带出了好几个关键的话题:如督师袁崇焕之因反间而被逮杀;如山、陕、甘等地勤王军之哗变,成为明末农民起义之关键力量;如崇祯又被迫再次加饷,终于陷入财政死循环;甚至因为此役的缘故,九边严防北寇,西北等地得不到米粮接济,饥民大起,从而使得无业游民李自成得以起事,最终成为明朝之掘墓人。

疯行烈

〇“英明神武的袁大督帅哪,为杀毛文龙一人而置东江十数万军民于绝境,你的心也太狠了!!!”

〇“最让人搞笑的是,为了证明东江军有劫掠的罪行,竟连九百两的案子也翻出来大书特书!真让人苦笑不已,要杀便杀,何必如此糟蹋人!”

〇“不杀毛文龙又何来的东江内乱?没有东江内乱又那有山东之乱?英明神武的袁大督帅哪,你捅的漏子可真够大的了!”

总结:

在近代研究袁崇焕问题的人中,阎崇年、金庸可谓是《明史》派和抒情派的集中代表,其力作《袁崇焕传》、《袁崇焕评传》更是以转述并加注《明史》为基本形式,并集各种抒情于大成。

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希望挺袁派先放下《明史》的思维定式,暂时不要忙着抒情,静下心来,去仔细倾听一下倒袁派的观点。如果发现有不同意的地方,可以按照实证的思路提出异议,力争用可靠的史料驳倒那些质疑,这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式。

--------------------------------------------------------------------------------

[1]【阎崇年着《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2]【阎崇年着《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3]【阎崇年着《袁崇焕资料集录》(上)前言第1页】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袁崇焕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