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雍正受过 十三王爷从失踪到官至极品的秘密 雍正
雍正即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任命四大总理事务大臣,这其中就包括了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十三阿哥允祥。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在叙齿的阿哥里面排行十三,比雍正小八岁。允祥的生母是敏妃章佳氏,外公是参领(正三品的武官)海宽,其母家地位在康熙的妃子里面算不上高,但也还可以。章佳氏大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进宫,从生孩子的情况来看,康熙应该对她颇为宠爱。章佳氏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了允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了“八公主”,康熙三十年(1671年)又生下“十公主”,六年中生了三个子女,而且全部成活,这在康熙的妃子里面是不多见的。
不幸的是,章佳氏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便早早离开人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胤祥只有十四岁,两个小的公主分别为十三岁和九岁)。章佳氏的死还引起一场风波,当时三阿哥允祉因在百日内违反丧仪剃发,结果遭到从郡王降为贝勒的处罚(按丧制,皇子在母妃去世百日内不得剃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康熙对章佳氏的痛惜。
章佳氏去世后,康熙对失去了亲生母亲的三个孩子很是怜惜,后来允祥被送到雍正的生母德妃那里代为抚养,由此也拉近了雍正和允祥的关系。后来,雍正还奉命给允祥讲解算学,一起“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允祥写了诗后常向雍正请教,雍正后来把他写的诗全部搜集起来装订成册,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在康熙中期出生的皇子里面,十三阿哥允祥和十四阿哥允禵(比允祥小两岁)的表现最为出色。巧合的是,他俩的师傅也是同一个人,即国舅佟国纲的儿子法海。佟国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鄂伦岱,这个人和他的父亲一样,脾气火爆,性格直爽,是典型的武人;另一个是法海,这个人是却是文才,他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在这一向尚武的满洲贵族中是极为少见的。法海做皇子们师傅的时候,也不过二十七岁。允祥和允禵的才干突出,这和法海的教导有方应该是分不开的。雍正
由于母亲的早逝,康熙对允祥特别照顾,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从康熙三十七年(1798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间,允祥几乎参与了康熙所有的出巡。由此可见,当时允祥是极得康熙的宠爱的。但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却彻底改变了允祥的命运。
允禩的儿子“菩萨保”同志(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里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开释。” 《清世宗实录》里,雍正帝在称赞允祥的时候,说他“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未尝图利干预一事,纠党邀结一人,……其安分自守,家计空乏,举国共知。”然而,《雍正起居注册》中又记载这样几句话:“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数年以来,王敬谨持身,廉洁立品……”
读者如果看得仔细的话,就会发现在《清世宗实录》里的“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这句话同样出现在《雍正起居注册》中,但《雍正起居注册》里却多了“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这一句。如此看来,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里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和皇太子、皇长子一起被圈禁,就有可能是事实了。
之所以要啰啰唆唆把这三个材料拿来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废太子的时候,允祥到底做了什么,尔后的十几年间何以消失不见,而在雍正登基后又为何会突然东山再起,一举超越其他兄弟直封亲王,成为雍正的宠臣?
让人疑窦顿生的是,在《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朝的事件)中,却没有允祥被圈禁的记录。而后面关于允祥的怪事一桩接着一桩。首先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清圣祖实录》中记载说除了允褆,废太子允礽、允祉、胤禛、允琪和允禩都开释了,唯独没有提到允祥,不知道是有意的遗漏还是允祥当时没有被开释。假如没有开释的话,这说明允祥的问题可能比允礽还要严重;假如是有意遗漏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在复立允礽为太子的同时,再次给皇子们封爵,其中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琪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允佑、十阿哥允礻我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被封为贝子,连八阿哥允禩也恢复了贝勒之爵。唯独有允祥什么都没有。康熙第一次给皇子们封爵的时候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当时允祥年纪太小没挨上,情有可原;但这次比他小两岁而且还在废太子事件中得罪过康熙的允禵都封贝子了,允祥这次也没被封,这就是十分奇怪了。结合上面的记录,允祥没有被封的原因可能是当时他根本就没有被开释。
就这样,在康熙的年长皇子中,允祥是惟一没有王爵、“光着身子”的阿哥。对照其先前受到的宠信,如果不是允祥犯有重大过错的话,断不至于此。更蹊跷的是,随后的十几年里,康熙每次给皇子们发奖金,四千两、五千两的发,但每次都没有允祥的份。后来雍正给允祥封亲王后,说他十几年来,“家计空乏,举国皆知”,主要就是指的这事。所以,雍正要给允祥落实政策,一次性给他发二十六万两银子,把前面十几年没有落着的奖金全补回来。但允祥坚决不受,最后拗不过,只得减半收取,拿了十三万。
由此可见,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对允祥的看法发生极大的变化,允祥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由受宠变为有意的排斥和疏远。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在允祉、允祥和允禵三人的请安折上朱批道:“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当时允祥与其他皇子一起恭阅上述朱批,看到这样的评语心里恐怕极不是滋味,在那个时代,被斥为“不忠不孝”,这几乎等同于永不任用,随时有被圈禁的危险了。
在此之前的一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也没有允祥的任何记载。在康熙四十九年,允祥重新出现在康熙的随驾名单中,他在这年二月的时候随同去了五台山,这说明允祥当时已被开释;当年闰七月,允祥又被派往蒙古祭奠去世的“三公主”。这样看起来的话,允祥似乎是重新复活了,但结合六月的那个朱批,允祥似乎又还没有得到康熙的信任。不然的话,康熙怎会让允祉等人对他加以管束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太子允礽再度被废。当年十一月,康熙给皇子们发奖金,允祉、胤禛、允琪、允佑、允礻我几个亲王和郡王发了五千两,允禩、允禟、允祹和允禵几个人也发了四千两。允祥还是一文未得。
这就奇怪了。按道理,无论允祥是反太子还是保太子,这太子的复立复废,他终归会押对一次吧,怎么会一直受到歧视呢?难道真像二月河小说里说的,康熙是把他雪藏起来,为雍正服务?这显然是小说的想象而已。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以后,允祥这个名字在康熙末年的官方文件中便基本销声匿迹,不再出现。他既没有出现在随驾的名单中,也没有出现在留京的名单中,似乎真的被雪藏了------至少《清圣祖实录》上没有记载。
不过,在康熙的朱批里还能看出点蛛丝马迹,康熙出巡的时候曾在给皇子们的批示中问起允祥腿病之事,并曾亲阅御医奏折进行指点。如此看来,允祥是因为生病而不能随驾,据说他的腿病时好时坏,很长时间也未能完全痊愈。但是,因腿病不能随驾或者办事,这和封爵发赏似乎没有本质的联系。
由此看来,关于允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废太子事件中的情况,其中一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允祥在那次事件里一定是犯了错的,而且是不可饶恕的大错。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里将允祥同废太子胤礽及被永久圈禁的允褆并列,这也说明允祥在那次事件中罪过甚大。《永宪录》里还有个旁证,说允祥事发后,其师傅法海也受到降职处分,并从皇子的师傅队伍中开除。法海的同僚徐元梦,称法海是“以侍皇子得过”。
从法海的情况来看,他和允禵等人关系很好,由此可以推断他是属于反太子的一派,但反太子派在一废太子中遭受严重挫败。也许法海曾在当时的反太子行动中出谋划策,而允祥又曾在这个事件中有过非常之举,只不过在修撰《清圣祖实录》的时候已经被删除了,后人无从得知具体细节。而主修《清圣祖实录》的张廷玉则是在雍正的指导下进行的,把雍正朝的重要人物允祥的事迹编得七零八落,以张廷玉的水平,若不是有意而为之,简直就是难以想象的。
更奇怪的是雍正对允祥遭遇的解释,他说允祥“对皇父尽以子道,对二阿哥尽以臣道。由于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连于二阿哥。自被株连后,多年来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对允禵等人胡闹之事,从不过问,亦不敢越雷池一步。”雍正说大阿哥允褆妒忌允祥,这有点立不住脚,因为当时允褆的最大敌人是太子允礽,而允祥当时不过二十三岁,并没有什么势力可言。但若说允褆陷害允祥,雍正又没有具体说明细节。以康熙的睿智和能力,一般的陷害断难得逞,因此极有可能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允褆或者康熙手里了,这才导致允祥遭到这么严厉的处罚。
当然,也不能排除雍正嫁祸于允褆的可能,特别是在结合雍正即位后对允祥的过度热情和超亲王待遇,雍正的举动更是让人觉得诧异。如此看来,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中,似乎又和雍正有莫大的关系。或许,更大胆的推测是,难道允祥当时做了雍正的马前卒,甚至可能替雍正背了黑锅?不然,为何在《清圣祖实录》中对允祥的记载遮遮掩掩,而修实录的张廷玉却能配享太庙?(雍正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就特意提到他纂修《清圣祖实录》的功劳)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允祥重新出现在随驾名单中。雍正即位后,允祥的地位更是如火箭般的速度上升,成为雍正初期最为耀眼的政治明星。他很快被封为怡亲王,总理事务大臣,并管理户部三库及其户部事务等。由此,允祥便在雍正的领导下,成为雍正朝初期炙手可热的第二号人物。
允祥的第一件事是领导清查亏空。雍正在即位前查办京仓的时候便已知悉朝廷的财政其实都是数字游戏,多年的亏欠已使朝廷财政危如累卵,于是他派允祥亲自出马,加以严查。允祥接手这个事情后,毫无容情,就算是皇亲国戚,也决不姑息。比如他追索十二阿哥允祹在内务府上的亏欠,逼得这个兄弟把自己家里的家具器皿都拿到街上去卖,以此来偿还亏空。十阿哥允礻我也被追索了几万两银子,最后连家都被抄了。
总的来说,允祥的才干还是很突出的,在这几年里,他整顿和完善户部的管理制度、总理京畿的水利营田事务、经办两淮盐务、督办工部圆明园事务等诸多事务。另外,允祥还负责了宗室内部的事务,“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其一人筹划料理,无不精详妥协”,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了。在处理雍正临时加派的任务时,允祥也能让雍正感到满意。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处后,允祥出任了首席军机大臣,可谓是如日中天,权倾一时。
在雍正即位后的前几年里,允禩成为他的左膀右臂,经常代雍正传旨发令,代表雍正办理各种事务,雍正对他信任有加,大加赞赏。三年服制期满后,雍正召集群臣讨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的功过,结果允禩被评为无功有过,允祥则是无过有功,雍正还赏赐给允祥一个郡王的爵位,让他随便挑个儿子去承袭。但允祥坚决推辞,雍正没办法,只好给他加了一万两的俸银。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由于允祥政绩卓然,雍正亲自写了一个匾送给他(雍正似乎有送匾的癖好,不过匾也分好坏),上面写了八个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字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也就在这一年,雍正把所有的对手都基本收拾干净,他的心情大概非常之好。由于允祥被封为怡亲王后,一直没有举行正式的封王庆典,于是在当年十一月的时候,雍正决定给允祥风风光光的搞一次庆典,也借机庆祝他们的胜利。当日庆典非常隆重,大学士马齐为册封正使,其弟领侍卫内大臣马武为副使,文武百官群集祝贺,雍正亲自宣读表扬信,场面热闹非凡,允祥几乎已经到了人臣荣耀的极致。
面对雍正的恩宠和赏赐的时候,允祥却总是表现得无比的谦抑,比如补给他二十六万银子,他死活不收,最后只收了一半;给他一个郡王的名额,这样的好事,一般人本是求之不得,但允祥却有功不居,有奖不受,一再推辞。允祥的谦抑和清醒,恐怕和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他自幼对雍正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他深知雍正是个好表现的人,决不容许别人抢自己的权力和风头;其次可能也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对他的打击太大了,由此允祥也谨言慎行,敬恪有加,终其一生。
雍正七年(1729年)的时候,允祥又立下大功。当时雍正在挑选自己的陵墓位置的时候,本是选择了河北遵化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但雍正后来认为这里“穴中之土有砂石”,将之废弃不用,而选择了与东陵相距三百多里的河北易县泰宁山(即后来的清西陵)。但这样的话,离父亲的陵墓太远,雍正又觉得有点说不过去,很是为难。这时,允祥摸透了雍正的心思,他上奏说:“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他举出汉唐时期帝王的陵墓也是散布在陕西各地,有的也相距甚远。允祥的话,等于是为雍正另辟陵墓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清代的陵墓便分为东陵和西陵两个陵墓区,其后代子孙也只能隔代分别在两地安葬。
在挑定了自己的陵地后,雍正很高兴,便打算把西陵旁边的一块候补的“中吉之地”(雍正那块陵地是“上吉之地”)赏给允祥做陵地,想让允祥死后也能陪伴自己身边。不知为何,允祥是死活也不肯答应,后来他自己在离西陵六十里外的涞水县水东村挑了一块“平善之地”,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雍正听后,未置可否。
由于政务过于繁重,允祥在辅佐了雍正七年多后,终于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春天一病不起,雍正得知后十分着急,他不但亲自过问允祥的治疗情况,还经常为之祈祷。后来,允祥自知余日无多,他唯恐自己会被埋入雍正替他选好的那块“中吉之地”,便再次请求将自己的陵墓确定在涞水县的那块“平善之地”,雍正沉吟再三,终于同意。允祥怕雍正反悔,便立刻命手下人去那里取一块土给他,并吞食下去,作为确定陵地的标志。
当年五月初四,允祥病情恶化,雍正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往怡亲王府看望。还没有等到雍正到达,允祥便永远的闭上眼睛,走完了他短暂而荣耀的一生,终年四十五岁。按允祥的年纪,本应该是政治家最黄金的时期,可惜的是,允祥却就此倒下了。这个每日“殚竭心思”的雍正朝总理或许就是累死的。
在这数年间,雍正战胜了他所有的对手并建设了日渐强大的大清王朝,但是,他的事业再成功,再辉煌,没有人和他分享与交心,雍正也只能和清风明月说话了。如此看来,这雍正朝的盛世年华,看起来又多少有点苍凉。
在清朝两百多座王爷园寝中,允祥的园寝是规模最大、最壮观的,其园寝的神道有3里多,这在亲王的园寝里是极为罕见的。从现在的话来说,这是超标准的豪华版。事实上,允祥生前一再交代家人按普通亲王的规制建造,千万不得逾越,不然自己心里不安。但是,允祥死后,园寝的事情由雍正亲自来负责,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十三弟的哀悼,将其规模大大扩大,远远超过了其他亲王级别的陵寝。
从规制来看,允祥的园寝最前方是龙首龟趺神道碑,碑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神道碑”十五个大字,接着是三门四柱的石制火焰牌坊,随后是一座五孔桥和三门四柱七楼的超大石牌坊,牌坊以西有一对华表,后面是刻有雍正御制碑文神道碑亭(后毁),再后是规模宏伟的大殿,大殿之后则是允祥的圆形宝顶(棺柩所在地)。可惜的是,此园寝近代被盗,后来又在战争中毁坏,建国后,除了三里长的神道牌坊保存下来外,其他的地上建筑已荡然无存。
康熙的儿子里面,除了雍正皇帝一脉,唯有怡亲王的王爵沿袭最久,从雍正的“允”子辈传到干隆的“弘”字辈,再传到“永”字辈、“奕”字辈,在道光的时候传到怡亲王载垣,后来道光驾崩的时候载垣被任命为“顾命大臣”。1861年,咸丰在热河驾崩,载垣再度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不过,在随后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载垣被赐令自尽。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怡亲王”的王爵才恢复,接着到了“溥”字辈,最后传到“毓”字辈毓麒,因清朝被推翻而结束。
So 这是广告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热门内容
- 37
- 34
- 26
- 26
- 24
- 19
- 16
- 16
- 16
- 16
阅读排行
- 51666
- 34733
- 18154
- 17242
- 15334
- 11552
- 9934
- 9207
- 8179
- 7564
- 7253
- 7205
- 7107
- 6684
- 6317
- 6279
- 6120
- 5799
- 5339
- 5049
- 4689
- 4340
- 4263
- 4198
- 4178
- 4176
- 4017
- 3930
- 3766
- 3698
- 3687
- 3671
- 3637
- 3630
- 3566
- 3512
- 3511
- 3172
- 3095
- 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