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太子李弘死因之谜 武则天为何毒死最疼爱的儿子 武则天

历史故事 |
7
| |

偃师市缑氏镇有一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唐恭陵,俗称太子冢,又叫孝敬皇帝陵。这个陵的主人,是武则天的长子李弘。

公元675年四月,身为太子的李弘随幸洛阳,暴薨于合璧宫。24岁的他究竟是死于母亲的阴谋,还是死于自身的肺病?这是一桩千年疑案,很难说清楚。

不管怎么样,武则天最终以“天子之礼”葬了这个儿子,把他永远留在了洛阳。

众望所归的太子

公元652年,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取名李弘。这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爱情结晶,两人对这个孩子万分钟爱,李治从此对武则天更加言听计从。

公元655年十月,武则天仗着高宗的宠爱,扳倒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册立为皇后。次年正月,高宗废掉了原太子李忠,将李弘立为太子。为巩固武则天母子的地位,立太子的时候,高宗还大张声势,让玄奘法师在慈恩寺设了五千僧斋,满朝文武都来上香。

要说,李弘也真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他除了身体孱弱时常生病外,别的方面简直无懈可击,比如孝敬父母、体恤民情等,得到朝野一致好评。唐恭陵

史载李弘小时候曾向郭瑜学习《左传》,读到楚世子芈(mǐ,姓)商臣弑君的故事时,不禁掩书而叹:“这样的事,我做臣子的都不忍听闻,还是让我读别的书吧!”于是,他改读《礼记》。郭瑜把这件事告诉了武则天和李治,两人对李弘的仁孝深表赞许,这件事也很快传遍宫廷。

其实,从李弘降生之初,武则天和李治就开始把他往接班人的方向培养。就拿他的名字来说,这可不是随便取的,其中大有来历:南北朝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百姓朝不保夕,惶惶不安。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终世之说”,即末日来临说,余风一直延续到初唐。道教适时放出了“老君当治,李弘应出”的谶语,意思是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拯救众生。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和李治给儿子取这个名字,用意十分清楚,就是要“应谶意”。可见从一开始,他们就对这个孩子寄予了厚望。

随着李弘渐渐长大,高宗李治开始让他熟悉朝政,逐步进入权力中心。从公元663年起,他就常让太子观察诸司奏事,并对一些小事进行决断处置,每当自己生病或与皇后武则天外出时,就留下太子监国处理政事。

李弘心地善良,体质不好,做事却很有主见,常常“持正谏诤”。比如公元672年,因夏季旱灾引起饥荒,到冬天时,关中百姓多有饿死。李弘巡视时看到兵卒的粮食里掺杂着榆树皮和草籽,大为怜悯,立即吩咐打开自己的仓库,把里面的粮食拿出来给兵卒们吃,同时上奏高宗,请求将近畿闲地分给饥民耕种,以帮他们渡过难关。

高宗对太子的做法感到很欣慰。他觉得20岁出头的李弘做事稳重,监国时从不出差错,且能“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代贤君。

扑朔迷离的死亡

然而,李弘的命运没有按照高宗预设的那样走下去。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他随父母巡幸洛阳,在今新安县汉函谷关附近的合璧宫暴薨,年仅24岁。

关于李弘的死,历来众说纷纭。有说他是被母亲武则天毒死的,有说他是自己病死的,史书也难给出统一的答案。“合璧宫命案”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李弘是最清楚真相的人,却早已在黄泉下无奈地缄了口。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持“毒死说”的史书,主要有《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新唐书》中记载,太子李弘“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鸩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明确说李弘是被毒死的。

《资治通鉴》中更明确地说:“(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不过,司马光本人对这个结论也不敢打保票,只好又补充说:“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意思是武则天毒死儿子这件事,都是“时人”在传来传去,究竟是不是真的,其实他也没完全搞明白。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毒死自己曾最疼爱的儿子呢?据说原因有两个:一是高宗想“病退”,但许多大臣阻挠武则天摄政,如果传位给太子,她就再也没有机会独揽大权了;二是李弘竟敢为萧淑妃两个被幽禁的女儿求情,让放她们出宫嫁人,当众让武则天下不来台。既然他已成为自己“骋志”的绊脚石,那么她只能忍痛除去了。

《旧唐书》持的是“病死说”,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为太子之死撰写了悼念文字,其中说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意思是李弘刚当太子就得了肺痨(即肺结核),身体一直很差。高宗想等太子身体稍好时传位于他,不料太子一听,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

不管怎么说,反正24岁的太子李弘死了,这对他的父母而言,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两人哀痛伤怀,决定以“天子之礼”安葬这个儿子,给他最高的待遇。于是,高宗李治下诏,谥李弘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开了中国历史上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他还亲自制了《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立于陵侧。武则天做的事情更多:她亲自挑选了风水宝地,并从龙门石窟征调工匠,突击造陵。由于恭陵的建造工程过于浩大奢侈,修墓的工匠民夫苦不堪言,竟纷纷反抗逃亡。

于是,有人又问了:如果不是武则天害死儿子心中有愧,她有必要这么做吗?

寂静沉默的恭陵

前天上午,我乘车从洛阳新区出发,经洛偃快速通道转207国道,再从唐僧寺村向北至唐玄路,40多分钟就到了当地俗称太子冢的唐恭陵。这里位于偃师市缑氏镇西约2.5公里处,地势开阔。整个陵园面积很大,除了多植翠柏、槐树等,还种了不少玉米,环境十分清幽。

恭陵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大冢,高约22米,呈覆斗形。冢的南面有长长的神道,神道两侧有石翁仲(石人)、石兽、望柱(华表)等,矗立在成片的杂草中。在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作品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通高约6米的石碑——唐高宗李治所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记》就刻在上面,可惜年深日久,石碑风化严重,表面斑驳似枯树皮,已看不出上面的字迹,它成了一通“无字碑”。

不过,看不出字迹也无妨,猜想一下大致内容,应该还是说太子李弘如何病死,高宗如何痛惜吧。虽说父子情深,很多话怕还是不能说透,要为别人和自己留出余地。既然如此,当时说得再多,刻在石上也如浮尘,仍会被岁月拂去,千年之后来看,还不如保持沉默。

恭陵就是沉默的。穿过林间小道,我沿南边的石阶走上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大冢之巅。时近中午,四周行人稀少,园中更没什么游客,只有热辣辣的太阳照在脸上,四周偶尔传来布谷鸟清脆的叫声,更显寂静。

据说,这座以“天子之礼”打造的陵墓,里面的随葬品也是帝陵的规格。奇珍异宝最怕人偷,为此造陵时还特意设计了机关,比如流沙,让盗墓者一旦进入便被掩埋,难以生还——从种种迹象看,武则天似乎想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太子李弘,如天子之尊、天下奇珍,殊不知李弘早已不在乎这些了。只是他什么都不说,因为这是母亲掏给他看的心,而他的天性是那么孝顺。

也许你会说,李弘生前虽然只是太子,一天也没当过皇帝,其陵墓却堪与唐太宗在长安的昭陵相媲美,也算极尽哀荣。确实,作为唐代一座代表性墓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陵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颇具可看性。这个地方不收门票,感兴趣者尽可以前来免费参观或凭吊,天热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到绿树下或大冢上消暑乘凉。

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就在恭陵神道的南边,开着好几家烧烤摊。借着恭陵的风水和名气,这里的生意应该很不错。只是这样的人间烟火,长在深宫、体弱多病的李弘未必见识过。也难为了他的好脾气,就算偶尔被惊扰,他仍然保持高贵的沉默。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武则天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