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何要把“草船借箭”嫁接给诸葛亮? 诸葛亮
《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因此,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成了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的濡须之战。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吴政权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推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权是个有作为的好青年,他好侠,义声远播,善养士,人才济济。孙权继承基业之后,把父亲、哥哥的旧部下及好朋友都团结在一起,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因此,他很快就稳定了东吴的局势。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其实,这是作者为了拔高人物形象,为诸葛亮锦上添花而已,这也是文学创作中虚构的巧妙运用。
历史上真正“借箭”的却是孙权。“借箭”的时间是赤壁之战四年之后,曹操为了报仇而率军南下,进攻濡须口。一天,孙权亲自乘坐战船,深入曹营,到前方视察。曹操下令弓箭手射箭,一时万箭齐发,矢下如雨。不一会儿,孙权的舰船上便射满了箭。因受箭的一面偏重,船体渐渐倾斜,眼看就要翻覆,孙权急忙下令把船调转身来,用另一面受箭,使“箭匀船平”。
由此看来,孙权的“借箭”,完全是在紧急情况之下,采取的一种急中生智的应变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自保。但这种客观的“借箭”效果,正好反映了孙权卓越的军事才干和临危不惧的指挥能力。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松之记载: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件事情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借此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为诸葛亮跟随刘备轰轰烈烈创业,谱写出惊天动地的传奇作铺垫。同时,与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相呼应,衬托出诸葛亮的《隆中对》绝不是信口胡诌。从而说明刘备先生没有看错人,聘请诸葛亮是正确的。看来,罗贯中神话笔下人物诸葛亮颇费心思,为了塑造典型、突出人物形象而采用了虚构的艺术手法。
219年,孙权夺取了荆州,袭杀了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孙权见缝插针,趁外交关系不错的时候称帝,改元黄龙。三国时期,实力派首脑曹操也曾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So 这是广告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18
- 15
热门内容
- 18
- 15
- 14
- 14
- 14
- 14
- 14
- 13
- 13
- 13
阅读排行
- 51659
- 34731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37
- 9934
- 9206
- 8179
- 7563
- 7252
- 7205
- 7107
- 6684
- 6317
- 6278
- 6120
- 5797
- 5339
- 5049
- 4689
- 4340
- 4263
- 4198
- 4178
- 4176
- 4013
- 3930
- 3766
- 3697
- 3686
- 3671
- 3637
- 3630
- 3566
- 3511
- 3504
- 3172
- 3093
- 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