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听业上人弹琴·全文及赏析 齐己 唐诗三百首
【秋夜听业上人弹琴】
齐己
万物都寂寂,
堪闻弹正声。
人心尽如此,
天下自和平。
湘水泻寒碧,
古风吹太清。
往年庐岳奏,
今夕更分明。
【鉴赏】
唐一人咏听琴的诗很多,但像这首诗从裨补世道人心的角度立意的作品却并不多见 。所以沈德潜评曰: “太和之气 ,从来咏琴诗俱未写到 。”(《 唐诗别 裁》)。
首联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万物都寂寂”,写 秋夜之静,没有一点声息,显见是一个天气晴好无风的夜晚。“堪闻弹正声 ”,点出诗人听到业上人弹的 琴声。一个“堪”字,不仅突出了静中闻琴的听觉效果,而且也强调静夜有助于听琴者屏气入神,仔细品味弹琴人所弹的乐调的高下优劣,及其所表达的情志所在。接着的“弹正声”三字,就写出了诗人品味的结果。所谓“正声 ”,指声音纯正。“正声感人而顺 气应之。”(《荀子·乐论》)“姑洗生应钟,比于音,故为和。”(《淮南子·天文训》)所谓“顺气”,所谓“和”,都是指冲和纯正之气,可见纯正的乐调具有冲和纯正之气,使人听了身心能进入冲和纯正的境界。业上人弹出的即这种正声。
颔联就上面的意思发出议论:“ 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世上之人,如果他们的心地都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那么天下就不会再有烦扰和纷争,就会呈现清平的政治局面。这里,诗人首先是赞扬业上人能以纯正之心传纯正的琴声;其次也明显带有劝诫世人之意。唐末社会矛盾激化,兵连祸结,李唐王朝大厦将倾。诗人虽然身入空门,但从这首诗看,他并没有忘记世事,并且可以说其诗意正是对当时倾危的世道人心而下针砭的。诗人认为导致“天下和平”的途径在于个人心性的修持。
颈联正面描写琴声。诗人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湘水泻寒碧 ”,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 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十分形象。昔人俞伯牙弹琴 ,志在流水,他的知音者钟子期听了便赞扬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这里,诗人同样进入了类似的音乐境界 。他特意拈出“湘水”来 ,则因湘水素以清澈着称 ,所谓“湘川清照五六丈”(《湘中 记 》),故而古代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潇者,水 清深也。”(《水经注》)这样,才更符合“泻寒碧”的特点。“古风吹太清 ”,是说琴声明朗飘洒,像亘 古即有的天风飘过太空 。“古风”在这里又似有双关 之意。诗人似乎从琴声中听出上古淳朴清正的古调遗风 。作者在另一首诗中说:“此声含太古,谁听到无 心。”(《听赵师尊弹琴》)可以参证。
尾联回忆昔日与业上人在庐山相会,曾听到过他弹琴的事,赞颂业上人“今夕”所弹的“正声”听而“更分明”。这不仅是业上人琴技的更加精进,而且体现出他心性修持的更臻纯正之境。
So 这是广告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18
- 16
热门内容
- 18
- 16
- 15
- 15
- 14
- 14
- 14
- 14
- 14
- 14
阅读排行
- 51628
- 34729
- 18152
- 17242
- 15329
- 11502
- 9930
- 9203
- 8166
- 7553
- 7250
- 7205
- 7103
- 6684
- 6316
- 6260
- 6120
- 5793
- 5338
- 5049
- 4685
- 4339
- 4263
- 4196
- 4178
- 4171
- 4010
- 3929
- 3766
- 3696
- 3686
- 3670
- 3634
- 3627
- 3565
- 3511
- 3480
- 3171
- 3089
- 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