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战略VS战术时
很多史学家和小说家在谈及项羽和刘邦的楚汉相争时,大多认为刘邦长于巧计、善于欺敌,项羽则过分鲁直、拙于用人,这是项羽在最后关头输给刘邦的最主要因素。
楚汉相争4年,是从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时算起,因此头一年包括了鸿门剑宴、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迫退入汉中等事件。这段期间,刘邦完全处于挨打状态,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争”事发生。
从刘邦暗渡陈仓、并吞三秦开始,才算正式进入了楚汉对抗。刘邦一开始在战略上便采取联合诸侯以对抗项羽的方式,但项羽却仍实行唯我独尊、猛狮对抗猴群的策略,即使连江南原属班底的诸侯他也没有特加拉拢,因此造成刘邦有游说九江王英布的机会。
彭城大败的结果,显示刘邦在作战指挥方面的确不是项羽的对手。由于对彼此能力的错误评估,使刘邦陷入空前绝后的危机,而项羽之所以无法在这次决战中歼灭刘邦,应属天运所致。
从此以后,刘邦也绝不肯再和项羽进行会战,但他选择荥阳和成皋作为僵持的地点,却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不论在粮食补给或地利上,荥阳战线的敖仓粮库和成皋天险,都足以让战术挂帅的项羽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然其间数度被迫撤离,但刘邦仍有效地在外围封锁住楚军对关中地区的攻击。相反地,项羽不论如何努力,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
彭城大败后,刘邦最成功的战略是拉拢了九江的英布和梁地的彭越。这两人倾向刘邦,无疑断了项羽的左右手,项羽之所以始终无力攻破刘邦的荥阳防线,失去这两股力量的协助应属最大原因。
只要守住荥阳,刘邦便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刘邦在战略上的优势便一路领先,在这方面建立最大的功劳的人应属韩信。
收服魏国、代国和赵国,已让刘邦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不论是他统辖的地区、人口或粮秣,在这、年多期间都成长约好几倍。相反地,项羽的力量却愈来愈少,已完全呈现了败象。
最后争胜的关键在齐国。项羽在荥阳僵局下,仍派出数十万兵马给龙且,显示他也看出了这个危机;不过此时大势已去,扳回劣势的机会不大了。潍水之战可以说是楚汉相争的最大关键,但项羽在危机中仍选择和自己比较相像的龙且,而不是和他可以互补的钟离眛,因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在这一年半间,刘邦其实已取得了绝对优势,击败项羽只是时间的问题。
优异的战术可以让战略实施得更有效果,但如果战略错误,再卓越的战术恐怕也不容易力挽狂澜。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 《刘邦大传》第四章 智取齐国
- 《刘邦大传》第八篇 四面楚歌 无相关信息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35
- 13
热门内容
- 35
- 13
- 13
- 12
- 12
- 11
- 11
- 11
- 11
- 11
阅读排行
- 51650
- 34731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24
- 9934
- 9205
- 8173
- 7559
- 7252
- 7205
- 7106
- 6684
- 6317
- 6278
- 6120
- 5796
- 5339
- 5049
- 4688
- 4340
- 4263
- 4198
- 4178
- 4174
- 4011
- 3930
- 3766
- 3697
- 3686
- 3671
- 3635
- 3630
- 3566
- 3511
- 3495
- 3172
- 3091
- 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