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大传》(104)
吴三桂在起兵时,已经考虑到他的儿子吴应熊的安危,或存侥幸心理,误以为圣祖不敢加害他的儿子,必以应熊为人质,作为将来要挟他的一个筹码呢。三桂又一次错误地估计了圣祖。儿子与孙子被绞死了,他们都做了朝廷与三桂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吴应熊父子被处死的事,由朝廷发布公告,通告全国。三桂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正在饮酒,霎时,脸色大变,不禁手发抖,杯子放了下来,泪水悄悄地涌出了眼眶,悲怆地说:“今日真是骑虎啊!”他的意思是说,骑虎难下。三桂这个人,一贯“善持两端”,左右逢源,进退有据。他造反后,颇有点后悔,有过“下虎背”的念头。而现在他的儿孙被诛,已表明朝廷同他势不两立,必欲消灭他而后罢兵。到了这步田地,他骑在“虎背”上还能下来吗?所以他才口吐真言,说出骑虎难下之意。【《庭闻录》,卷5,6页。】
果如兵部尚书王熙所料,处死应熊,骨肉被残,这对一个年过六十岁的老人来说,三桂的精神受到了一次巨大而沉重的一击。他第一次意识到,他为保全自己的利益,已经开始付出血的代价。将士的鲜血,他并不吝惜,而自己的骨肉付出生命与鲜血,就是对他称周王的代价!在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他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由此而引起他对前途的惶惑,他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不祥,在此后的日子里,这种不祥时时在向他逼近。尽管如此,他还是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走下去……
吴三桂起兵仅三个多月,已领有滇、黔、楚、蜀四省,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不久,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陕西等省或地区相继叛清,越过了河南、河北,直刺清朝的心脏北京,更远至长城以北,也燃起了叛乱的烽火。此次叛乱,发展之快,来势之猛,波及之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如何看待吴三桂发动的这场战争,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需要回答的问题。事实表明,这场动乱,已远远超出三桂个人与朝廷的利益之争。从广泛的意义讲,它显示了汉民族同异民族统治者的再次大较量。因为参加和响应吴三桂起兵的,无一例外都是汉人,其主要成员或骨干,都是原明朝降将,李自成、张献忠、郑成功余部及南明残余部属。兵士也是汉军,并吸收了当地汉人百姓参加。他们跟三桂有联系,很多人却丝毫无联系。这无关紧要。他们不喜欢异民族建立的这个新政权。事变后,据清官方统计,“逆臣”共有26人,其中20人是明朝降清武将,其余6人并未做过明朝的官,有两人还是清初进士呢。【据《逆臣传》统计。】又据统计,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从贼官”523员。【《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乙亥。】这就是说,原明官,汉人成了这次事变的主要参加者和组织者。清入关虽已30年,而人们对这个新主人仍存有疑忌,不愿接受这一无法改变的现实。当有人——一个有名望的人,敢于率先行动,他们就会随之而行动起来。吴三桂就扮演了人们所希望出现的角色,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三桂和他的谋士已正确地估计到了这一点,这是他敢于发动内战,向清朝夺权,并充满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历史的大事变面前,人们——各阶层的人,所抱有的目的并不尽相同。三桂起初不过是为维护他及其集团在云南的根本利益而奋起抗争,继而变更宗旨,以建立新朝为目的,向清朝展开了战略总攻击。但另外一些人,出于忠明之志,欲趁此转机灭清复明,重建大明江山;也有一些人,确有家恨难消,为报仇雪恨而参加了这场纷争,如此等等。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在灭清这个总目标上,却是不约而同地取得了一致。所以,单是吴三桂一人的利益不致引起全国范围的大乱,也非是他个人力量所能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来参加他的叛变。他的行动,不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汉人的普遍反抗心理和要求,亦是人们对清政权不满情绪的总爆发。
但说到底,三桂起兵,代表了原明朝官僚士大夫们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他们的意志和要求,而且又是以吴三桂为首的这批人掌握着领导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是清统治阶级中两个集团,即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主导派,与原明降官降将为非主导派的权力之争,也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争。事情很清楚,吴三桂这批人,已参与了清政权的缔造和建设,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清统治阶级和掌握政权的统治集团中的一员。斗争的双方,泾渭分明,营垒清楚。
值得重视的是,有广大的汉军及群众参加和支持了吴三桂的行动。这在当时清官方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记述。据湖广总督蔡毓荣报告:“闻浦圻(湖北,今仍名)一带山中百姓,俱行蓄发,交通逆贼,今大兵进剿,前有贼营,后有逆民,殊为不便。”【《文献丛编增刊》(一),48页。】又据兵部侍郎温岱报告:“吴三桂贼兵未到,而江西等省人民,反叛于建昌、饶州等地,抗敌满洲官兵。”【《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从这以后,各省特别是叛军所到之处,都有大量的汉人百姓参加。连康熙也承认:吴三桂起兵以来,“各省兵民,相率背叛”这种情况,同当年清军入关时如同在敌国中没有什么两样!显见清政权统治三十年,并未深得人心。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在吴三桂的浩大的反叛队伍中,不乏被胁从之人,但从民心而言,反对清朝异民族统治和痛恨地方官府的贪污腐败,是符合他们的愿望的。因此,这就给这场斗争蒙上了浓重的民族斗争的色彩,有其合理性。但我们称吴三桂的反叛为“叛乱”,是完全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从中国刚刚实现了统一这个大背景来考虑的。
在历经明末苛捐虐政的破坏,农民大起义至清入关前后计四十多年的长期动乱,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遭受了无尽的苦难,社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毁坏,极需要社会实现安定的局面,人民要休养生息,经济要恢复,社会要发展。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毕竟由清朝完成了统一,国家重新获得了生机。从根本上说,它符合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明朝的遗老和孤忠孝子,一意要恢复大明江山,气节可嘉,在实践上毫无进步意义可言。而吴三桂和他所代表的政治军事集团,又与明朝的遗老孤忠截然不同。这个政治集团在政治上反复无常,他们所关注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紧紧围绕他们的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到必要时,却为一己之私、少数人的利益,不惜发动战争,企图重新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竟把千百万百姓重又打入战争的苦难之中,再踏着他们的尸骨,重登权力的宝座。吴三桂一伙人的“反清”,无论从动机和行为,都不可与明朝抗清志士和仁人同日而语!三桂的个人企图和政治目标,皆不足取,也不可能得到历史的肯定。所以,我们对吴三桂主动发动的这场内战所采取的立场,只能从根本上予以否定。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八、广西从叛
广西地接云南、贵州,形同一体。三桂一发难,圣祖就想到了广西,力图固守,以牵制和阻止叛军北进。他毫不迟疑地任命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坚守。他以为加恩重用,孙延龄必能忠于朝廷,不会发生变故。他不时地关注广西方面的军情。康熙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他还给孙延龄、都统线国安、巡抚马雄镇、提督马雄等广西军政要员发出指示:“保固粤西,唯你们是赖。今大兵已抵武昌,倘贼犯武冈(湖南武冈)、宝庆(湖南邵阳),你们即率所部官兵,进剿叛军之后,大兵迎击于前。量此逆丑,自可克期扑灭。你们身在地方,必有确见,要同心协力,谋定而后行动,以副朕倚任之至意。事平之后,自将帅以至卒伍,朝廷都不吝重赏。凡有机密军情,可报告给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平定三逆方略》,卷3,8~9页。参见《清圣祖实录》,卷46,9页。】圣祖的指示,表达了朝廷对他们的重托和殷切希望。他具体地指授了方略,要他们捣三桂军之后,而清援军迎击于前,两下夹击,以消灭叛军于湖、粤之间。但三桂的战略出圣祖意料之外,他撇下武冈、宝庆等地,直奔沅州、常德一线,清军增援也迟迟没到,圣祖的计划随之落空。即使如此,如果孙延龄坚守住广西,对吴军的后方将构成一重大威胁。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 《吴三桂大传》(103)
- 《吴三桂大传》(105) 无相关信息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19
- 17
热门内容
- 19
- 17
- 17
- 16
- 15
- 15
- 13
- 13
- 13
- 13
阅读排行
- 51659
- 34731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37
- 9934
- 9206
- 8179
- 7563
- 7252
- 7205
- 7107
- 6684
- 6317
- 6278
- 6120
- 5797
- 5339
- 5049
- 4689
- 4340
- 4263
- 4198
- 4178
- 4176
- 4013
- 3930
- 3766
- 3697
- 3686
- 3671
- 3637
- 3630
- 3566
- 3511
- 3504
- 3172
- 3093
- 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