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大传》(91)
三、弄假成真
圣祖批准尚可喜撤藩的决定,迅速向朝廷内外包括各省军政官员作了通报。吴三桂、耿精忠两藩得知这个消息,心中惶惶不安。他们根本就没有撤藩的思想准备,一次也不曾提过或表示有撤藩之意,如今朝廷同意尚可喜撤藩,实则也强烈地暗示他们,是考虑自己应否撤藩的时候了。朝廷的举动,又暗示他们,是自请撤好,还是等朝廷下令撤你们好,由你们做出选择。
在朝廷阁臣正讨论尚可喜撤藩时,吴应熊探得朝廷意图,迅速秘密派人驰往昆明,向三桂传话:“朝廷素来就怀疑王,尚藩、耿藩都已提出辞职疏奏(耿藩辞职,是指康熙十年春耿继茂以病辞职事。见《圣祖实录》,卷35,4页),而惟独王从没有提出辞职,朝廷对王的疑忌更深了。要赶快写奏疏,派遣使者送来,还来得及。”【《广阳杂记》,卷4,179页。】应熊要他父亲也效法尚、耿的做法,然后从中谋划,在“弥缝”中可以把自己留下来。
到这个时候,三桂还是无意撤藩。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尚可喜那样明智、有远见卓识,还在力图保住自己的利禄名位,幻想世守云南。他也明知,朝廷对他不放心,这使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而尚可喜自请撤藩,又把他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撤吧,实非本愿;不撤吧,朝廷对自己的疑忌如此之深,如何是好?他徘徊不定,顾虑重重。倘走错一步,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他召来一班亲信,反复商酌,意见不尽一致。有一部分人主张,不妨先提出申请,看朝廷到底是什么态度再说。最后,他觉得这个主意可取,跟儿子的建议基本一致,决定提出撤藩的申请。
于是,三桂命幕僚刘玄初起草辞职疏。玄初是四川人,原先在蜀王刘文秀府中,充任幕客,颇善谋划。刘文秀失败,三桂将他收留,放在自己身边,不时顾问咨询,很得信任。三桂让他写奏疏,他却持与众不同的看法。他对三桂说:“皇上很久就想把王调离云南,但特难开口。王上疏,一定会朝上而夕调。尚、耿两王愿辞就让他们辞去,王可永镇云南,为什么非要效法他们呢?王不可上疏!”【《平滇始末》,1页。】
三桂一听此言,大伤他的尊严和自信心,很恼怒,气冲冲地说:“我马上就上疏,皇上一定不敢调我。我上疏,是消释朝廷对我的怀疑。”【《广阳杂记》,卷1,179页。】
康熙十二年七月三日,三桂给圣祖上了一道自请撤藩的奏疏,他写道:
臣驻镇滇省,臣下官兵家口于康熙元年迁移(指从汉中迁云南),至康熙三年迁完。虽家口到滇九载,而臣身在疆已十六年,念臣世受天恩,捐糜难报,惟期尽瘁藩篱,安敢遽请息肩!今闻平南王尚可喜有陈情之疏,已蒙恩鉴,准撤全藩。仰恃鸿慈,冒干天听,请撤安插。【《清圣祖实录》,卷42,19页。】
比三桂的奏疏稍晚几天,七月九日,靖南王耿精忠也给朝廷写了一份撤藩的奏疏:
巨袭爵二载,心恋帝阙(他入侍北京多年,故有此说),祇以海氛叵测,未敢遽意罢兵。近见平南王尚可喜乞归一疏,已奉谕旨。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余年,仰恳皇仁,撤回安插。【《清圣祖实录》,卷42,21~22页。】
耿精忠撤藩,也是被迫的。他为消除朝廷疑虑,不得已表示了撤藩的态度。这从吴、耿的辞职疏中已看出,他们原不曾想到撤藩的问题。一个说,要报答世受“天恩”,只想竭尽心力镇守疆,不敢贸然请求“息肩”引退;一个说,东南沿海形势捉摸不定,不敢猝然罢兵而闲居。这些说法,是在向朝廷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先提出撤藩,都是为国为民而把个人利害置之度外。吴、耿都说,他们是在见到尚可喜撤藩的奏疏后,才敢提出撤藩的。圣祖和廷臣一看就明白,吴、耿撤藩不是出于自觉自愿,是被形势逼到这个地步的。
圣祖决意撤藩,而尚、吴、耿先后自请要撤,是他求之不得之事。他认为,撤藩由他们先提出来,总比朝廷先提为好。这样,朝廷可以光明正大地表态,问题就会顺利解决。所以,当廷臣分别送上三桂与精忠撤藩的报告时,他毫不迟疑地作了批示。他在三桂的报告上写了如下一段话:
王自归诚以来,克殚忠荩,戮力行间,功绩懋着,镇守疆,宣劳岁久。览奏,请撤安插,恭谨可嘉。今云南已经底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搬迁安插,着议政王大臣等,会同户、兵二部,确议具奏。【《清圣祖实录》,卷42,19页。】
圣祖给精忠的批复是:
王祖父以来,世弹忠荩,戮力行间,功绩懋着,及王封镇守,劳着疆。览奏,请撤安插,恭谨可嘉。今福建已经底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搬移安插。着议政王大臣等,会同户、兵二部,确议具奏。【《清圣祖实录》,卷42,22页。】
圣祖做出了原则性的决定,批准吴、耿同撤。剩下具体问题,如何搬迁,安插何地等,交由议政王大臣同户部、兵部共同讨论落实。很快,他们就耿精忠搬迁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既然靖南王自请撤离福建,应将他本人并下属十五佐领官兵均行迁移。圣祖同意。【《清圣祖实录》,卷42,26页。】
但是,在讨论吴三桂撤藩时,出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意见: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撤,兵部尚书明珠赞成。【《清史稿·明珠传》,卷269,9992页。】他们认为,应将吴三桂本人和所属官兵家口全部迁移,在山海关外“酌量安插”。云南方面,土司“苗蛮”等族杂处,不得稍微忽视防御,在三桂迁移时,应暂派满洲八旗兵戍守,等戍守官兵到云南时,该藩启程。满洲八旗兵如何派拨,四营绿旗兵如何归并,该藩沿途须用钱粮及人夫等项,应由户部详议。【《清圣祖实录》,卷43,2页。】多数廷臣持相反意见,其中内弘文院大学士图海、索额图等,主张最力。他们说,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安定,总无“乱萌”,现在如将他迁移,不得不遣兵镇守。兵丁往返,加上平西王及属下迁移,沿途地方百姓驿站兵丁苦累,而且戍守云南之兵,都要暂时派遣,骚扰地方,亦未可定。应令吴三桂继续镇守云南。【《清圣祖实录》,卷43,2~3页。】
圣祖为慎重起见,又指令议政王大臣会同户兵两部及九卿科道诸臣再进行讨论,希望取得一致意见再上奏。会议结果,还是两种意见对立,未能取得一致看法,只好上奏圣祖,请他裁决。【《庭闻录》,卷4,14页。】在这种情况下,圣祖独断,正式做出撤吴藩的决定:
吴三桂请撤安插,所奏情词恳切,着王率领所属官兵家口,俱行搬移前来。其满洲官兵,不必遣发。如有用满兵之处,该藩于起行时,另行奏请,然后遣发,俟官兵到后,王来亦不至迟误。余依议。【《清圣祖实录》,卷43,3页。】
根据圣祖的决定,兵部建议:三桂所属绿旗援剿左右前后四镇官兵共一万二千人应留下,分驻武定、曲靖、楚雄等地,令总督提督统辖。【《平定三逆方略》,卷1,9~10页。】圣祖同意。撤吴藩的大事就这样最后确定下来。
在撤藩这个问题上,尽管圣祖做出了全撤的决定,然而,事实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事情绝非如圣祖想的那么简单,以为一道圣旨就可以解决问题。面对三藩同时要求撤藩,圣祖和阁臣们也明知他们中有自愿有被迫的复杂情况,应当慎重地估量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撤藩可能产生的后果,多设想几种方案以供选择,防患于未然,是完全必要的。归纳起来,可有五种方案选择: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 《吴三桂大传》(90)
- 《吴三桂大传》(92) 无相关信息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推荐内容
- 19
- 17
热门内容
- 19
- 17
- 17
- 16
- 15
- 15
- 13
- 13
- 13
- 13
阅读排行
- 51658
- 34731
- 18154
- 17242
- 15330
- 11537
- 9934
- 9206
- 8178
- 7562
- 7252
- 7205
- 7107
- 6684
- 6317
- 6278
- 6120
- 5796
- 5339
- 5049
- 4688
- 4340
- 4263
- 4198
- 4178
- 4176
- 4013
- 3930
- 3766
- 3697
- 3686
- 3671
- 3637
- 3630
- 3566
- 3511
- 3501
- 3172
- 3093
- 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