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书读完了–读书心得 2–书该怎么读

战隼 |
109
| |

关键词:阅读技巧

上次我在博客上推荐金克木的《书读完了》之后,到是有不少朋友特意去看了这本书,然后跟我说看不懂。是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对国学没有兴趣看这本书是非常的无趣,金克木用很少的篇幅就把儒释道三家的经典给介绍了一下,同时还介绍了哲学、佛经、诗经之类的书籍文章如何阅读。特别是关于佛学经典的介绍非常的牛,很少能看到用几段话就能说明问题的。

我平时读书很快,但遇到这种书只能静下心来慢慢来读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能得到不同的观点。今天从书中摘录我喜欢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1、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

现在该怎么读书?这个问题只怕还没到有方案要作可行性审议的时间。不过看来对这问题感到迫切的是成年人或中年人。儿童和青少年自己未必有此感觉。他们读书还多半靠别人引导。一到成年,便算一进大学吧,开始有人会感觉到了,也未必那么迫切。有幸进大学的人多半还忙于应付考试,其他人也忙于为各种目的的而自觉或就业,无暇也无心多读书。老年人还有才能大的好奇心和读书兴趣的怕不太多。读书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记忆力,到老年也会大不如前了。所以书读不过来的问题只怕是从二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以知识为职业的人的烦恼。实际上,范围恐怕还要小。从事某一专题研究的人未必都有此感觉。读书无兴趣的人也未必着急要读书。所以真正说来,这问题只是少数敏感的大约二十岁到四十岁的感觉迫切。

读书可以把书当教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

要一望而见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

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其大略“,要注意比较,注意”格局“

这种格式最主要就是多看、多翻。也可以先练习看目录、作提要。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就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书和人是大有相似之处的,学学给人“看相”比较比较,不是为了光小说家、戏剧家,为的是学读书,把人当作家读。这对人无害,于已有益。“一法通,百法能“。

2、看文献

曾先生告诉我,他能进得”文从字顺“,只因看通了古文方法。我发现他读通了的一是词序、二是省略,三是通假。

文献的表层是语言文学,是”文体“,可否由此深入其中潜在思想,再从功能或效用方法结合其作者、读者、传播者、有意无意应用者,由此可能窥见其共识和异识,测出变化。这种读书思路和接受现成结论去求证和扮演不同,是发现疑问去探索解说,也许少费工夫抄写而多用心思考问题。

3、读哲学

哲学难、读哲学书难,读外国哲学书的译本更难。问题在于当代讲哲学,那就是全世界讲的都是源于欧洲近代(十七世纪以后)的哲学。外国大学和中国大不一样,讲义也很难懂。大学有一道门限。这不是答题而是一种要求。教授讲课只讲门限以内的。如果门限以外的你还没有走过,是”飞跃“进来的,那只好读你去补课了,否则你不懂是活该。

照我的粗浅看法,读哲学书的前提是和对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先明白他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先得有什么预备动作或”助跑“,然后和他一同齐步前进,随时问答。所以书的开头是读书时首先要仔细思索的,不是对最末的结论去”定性“。

撇开各人的文化思想起跑线不同,还要区分读书是不是为上课考试,若不是为人而是为已,只是自己要知道,那么就不必以复述原话为标准,可以自加解说。要把他当成朋友共同谈论的读法。

4、‘读书得间’

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没有了”。“古书和今书,空白处总可以找出问题来的。不一定是书错,也许是在书之外,总之,读者要发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不是专挑错”。我们不妨把这个称作金克木的“得间读书法”。

对于前段时间给我发邮件朋友,这段时间很少有时间回邮件,非常抱歉。维基百科中对金克木介绍是比较简单,看看这个百度百科中的金克木介绍

本文转自:www.read.org.cn。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冒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So 这是广告

热门标签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